接好学生抛来的“球”

接好学生抛来的“球”

ID:21232935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接好学生抛来的“球”_第1页
接好学生抛来的“球”_第2页
接好学生抛来的“球”_第3页
资源描述:

《接好学生抛来的“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接好学生抛来的“球”孙启明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  在我校组织的公开课评比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老师采用的是直接解答的方式,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机会,把答案直接“交”给学生;而有的老师则是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其中一位老师教学《苏州园林》的片断:  生1:为什么文章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因为“艺术”包含着“技术”,“艺术”追求的层次比“技术”更高。文章的意思是说:假山的堆叠,不是简

2、单的放置或粘合,而是要让人觉得有艺术性。联系下文的“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我们就知道假山堆叠的艺术追求是让人觉得是真真正正的山。  尽管老师费尽口舌,解释得很完美,很透彻,但我却发现课堂上仍有许多同学听得一头雾水,因为结果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获得的。而同样是这个问题,另外一位老师的处理却完全不同,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生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

3、不仅是技术”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能互换位置吗?  师:这位同学很注意思考,能发现这一问题实在难能可贵。为什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呢?  学生开始骚动起来,有些同学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老师仍不动声色,片刻之后,有学生开始站起来回答——  生2:我查了字典,“技术”是指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而“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艺术是以技术为基础的。  生3:句子中的“不仅”表明技术和艺术是递进的关系。  师:再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假山是怎样堆叠的?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4、  生4:两个“或者”句告诉我们,如果单讲究技术的话,假山堆叠的时候就会杂乱无章,也不会用竹子花木等配合,就难以让人产生真实的山的感受,而讲究艺术则恰恰相反。  ……  从这一片段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比较深入的,而且是富有个性的。有的学生喜欢求证,有的学生喜欢逻辑推理,有的学生擅长形象表达……他们的个性在阅读、质疑、析疑、解疑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我们也不难看出老师对课堂学习是做了一番预设的,引导学生探究解疑的过程充分展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阅读凸显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  为什么同

5、一个问题其处理效果却如此不同呢?面对学生抛出的“球”,是“接”是“抛”,反映的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教学机智,更反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封建家长”。第一位老师无疑是犯了过于急躁的错误,未能给学生留下思维扩展和碰撞的空间,从根本上颠倒了师生位置。而第二位老师的处理却在沉稳中展现了聪慧,一步步地设问引导,为学生搭建了探索的阶梯。因此看来,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让他们摘到“桃子”,教师的理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占

6、尽思想的“先机”,我们的课堂才会展现勃勃生机,成为真正的“绿色课堂”。  面对学生抛来的“球”,我们要当好“二传手”!  中国教师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