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

ID:21428502

大小:8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_第1页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_第2页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_第3页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_第4页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代医家“湿热致痹”理论综述郑炜宏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摘要:“痹证”是中医学中一类疾病的统称,在现代医学中,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密切相关。《皇帝内经》提出了三邪致痹说,历代医家都有研究,清代医学界在继承、总结、发展中医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对于痹的病因病机认识较全面,其中秉承湿热致痹理论的医家较多。喻昌、李中梓、何梦瑶、沈金鳌、张璐、顾靖远、陈士铎、王清任等对湿热致痹论述并不全面,但也有部分独到的见解,叶桂对湿热在痹病中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继承与发扬《金匮》“经热则痹”观点,明确指出了湿热

2、痹与风寒湿痹病因、病机差异。吴鞠通论痹尤重视湿热痹,其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基于实践,提出了较系统的学术观点。关键词:搏症;湿热证;清代;医学家;理论“痹证”又称“痹病”,狭义上特指肢体痹,广义上是指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各种邪气趁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痹证在现代医学中一般对应为各种风湿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此类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我国该病发病率约为10%〜20%,老年人发病率高达50%,己成为老年人功能障碍主

3、要病因之一[1]。祖国医学对“痹病”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汉墓帛书》中便有了关于“痹”的记载,《皇帝内经》等经典中医著作更是就“痹”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治有相应的论述[2]。清代是中医理论、实践发展高峰时期,清代医学界在继承、总结、发展中医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现存多数中医内科文献多数来源于此阶段,部分医学界匠心独运创造性的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理论。清代医家对于痹的病因病机认识较全面,其中秉承湿热致痹理论的医家最多,研究内容也最丰富,木次研究就此进行概述。1湿热致痹部分相关论述在清代早期关于湿热致痹论述

4、并不全面,许多医家认为风寒湿邪共同致痹,以下就此进行论述。1.1喻昌喻昌(1585〜1664)年,明末清初医家,在总结前人发挥,在《医门法律》中有言,“风则阳先受之,痹则阴受之耳。盖痹症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故致痹也。”其坚持邪风致病,但风寒湿可为邪,肯定了湿在痹证中的作用。在实际辨证论治中,也提出了热痹证,肯定了热在痹中的作用。喻昌还非常重视痰致痹,胸中之痰为邪气之援[3】。1.2李中梓李中梓(1588〜1655),明末清初医家,《医宗必读》是其主要论著。其对于痹有独到的间接

5、,认为风寒湿可致痹,强调三者相杂作用,需辨证论治,或祛风散寒,或祛寒利湿,认为寒湿是痹病主要病因,其提出脉痹证,认为热痹耐脏腑移热,复遇外邪所致,表现为肌肉热极,肯定了湿热在痹中的作用[4]。1.3何梦瑶何梦瑶(1693〜1764年),其在《医碥》中有云:“湿气胜者为着痹,……,热盛则血枯,死血阻塞经隧,则亦不通而痹矣。”其对痹证中痛和麻的证候有独到的见解[5]。1.4沈金鳌沈金鳌(1717〜1776),著作甚多,其《杂病源流犀烛》是代表作,其认为有风寒湿热四痹、五体痹等痹证,对各类痹病源头奋较深刻的论述,具

6、奋的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6】。1.5张璐张璐(1617〜1700),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有《张氏医通》,其中《卷六?瘘痹门?痹》系统论述的多种痹病,其提出了风寒湿三邪有主次之分,提出辨证论著,对热痹有极其详尽的论述。张氏认为不同部位痹症病因存在一定差异,湿热所致痹有其好发部位[7】。1.6顾靖远顾靖,生卒年不详,著有《顾氏医镜》,其注重实践,由许多奋效的诸方剂。《医镜》中对热痹有较多若论述,并提出了较精辟的见解,艽认为热痹不仅仅与湿热邪入侵有关,还与风寒相杂,“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可

7、成为热痹,认为降火、清热、豁痰等治疗大法[8】,1.7陈士铎陈士铎生卒年不详,著有《辨证录》,其中有涉及痹证门十一则,其肯定了湿在痹病中的作用,认为治疗外邪入侵所致痹证,应以祛湿为先,湿邪最难分消,湿性粘滞,缠绵难除,难分化[9】。1.8王清任王清任(1768-1831年),著冇《医林改错》,对湿热致痹又有一点的论述,其认为“久痛则郁,郁则生热,热则生痰”,《环溪草堂医案》认为暑雨潮湿之季,感邪,可致双足痹证,是为湿从下受,入于经络所致,是为湿邪入络[10]。2湿热致痹系统论述2.1叶桂叶桂(1667〜174

8、6年),著作较少,但留存有大量医案与讲稿,后人总结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对痹证冇较精辟的论述,其对湿热在痹病中的作用冇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叶氏对痹病最大的研宄在于对热痹的发展,苏最先系统认识待湿热在痹病中的作用与发病规律。其从《金匮》中获得启发,提出木防己汤治疗热痹。其认为:“冬月温暖,真气未达潜藏,邪趁内需而伏。因惊蛰节、春阳内动,伏气乃发,初受风寒,己从热化,兼以夜坐不眠,身中阳气,亦为泄越。”其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