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外教育史

简明中外教育史

ID:21891429

大小:2.09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8-10-20

简明中外教育史_第1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_第2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_第3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_第4页
简明中外教育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明中外教育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唐以降的科举制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三)学校贡士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

2、接相关。《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马,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第二节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得士者昌,失士则亡私门养士公门养士一、选士的方式(一)招聘(二)举荐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三)自荐毛遂自荐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二、用士与养士士的特点:“资于身”、“资于口”用士要做到:“责人

3、则以人”,“权而用其长”养士:1.知士2.爱士3.礼士4.以诚待士5.虚心纳谏,贵直言第三节两汉察举制度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一)察举制度的创立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二)察举的科目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

4、经等科目。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二、察举制的弊端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

5、誉风盛行(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成为结党营私的工具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1.设置中正官2.品第人物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

6、刘毅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八损”所谓“三难”:“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所谓“八损”: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视图,造成“操人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措施。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夺其平。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

7、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汙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第五节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一、科举制度的建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

8、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1.考生的来源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生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