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

ID:22019934

大小:538.00 K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0-18

胃食管反流病_第1页
胃食管反流病_第2页
胃食管反流病_第3页
胃食管反流病_第4页
胃食管反流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胃食管反流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胃食管反流病的护理(gastricesophagitisrefluxdiseas)(GERD)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ERD):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和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反流性食道炎(RE):是因胃内容物(胃酸和胃蛋白酶),甚至十二指肠液(胆汁和胰液)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NERD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无食管炎的表现,这类胃食管反

2、流病称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1)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率:西方国家人群为15~45%,国内北京上海地区8.97%,西安地区16.89%。二、发病率:二、发病率:(2)RE内镜检出率:国外9%~22%,北京协和医院为5.8%,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为1.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5%。由此可见,我国发病率较低,欧美国家发病率高。(3)发病年龄和性别:40~60岁为高发年龄,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男女发病无差异;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多于女性(2~3:1)三、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

3、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结果。㈠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抗反流防御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和粘膜对反流攻击作用的抵抗力。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1)抗反流屏障:指食管和胃交界的正常解剖结构。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ES),胃斜行肌纤维,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胃黏膜连接部的皱襞,食管和胃之间的夹角(His角)和胃泡,腹部食管的存在等。上述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可造成胃食管反流。病因和发病机制:LES在抗反流作用上最为重要,位于贲门口约3-4cm的下端食管,形成生理性的高压带,正常人静息时LES压为10~30mmHg,防止胃食管

4、反流。病因和发病机制:下列因素可影响LES压:贲门失迟缓症手术后、某些激素(缩胆囊素、胰升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食物(高脂肪、巧克力等),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地西泮)等。腹内压增高(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等)以及胃内压增高(胃扩张、胃排空延迟等)。增加LES的因素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等神经因素:α肾上腺素能兴奋剂、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胆碱能兴奋剂食物:蛋白餐其他:组胺、抗酸剂、促动力药、PGF2α、咖啡、增加腹压降低LES的因素胃肠激素:胰泌素、CCK、胰高糖素、泛抑素、GIP、VIP、孕酮神经因素: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α肾上腺素能拮抗剂、抗胆碱能

5、药物食物:饮酒、喝浓茶、脂肪、巧克力、胡椒其他:抽烟、胃酸增加、怀孕、度冷丁、吗啡、巴比妥盐、安定、钙通道阻断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LESrelaxationTLESR):指非吞咽情况下自发性LES松弛,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LES松弛的时间,而且LES压的下降速率更快,LES的最低压更低。TLESR既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又是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His角学说食管与胃底间夹角称His角。在正常成人,该角为锐角;该处组织较游离,犹如活瓣,故被称之His瓣胃内压增高时,His瓣贴向食管壁,阻止胃内容物

6、返向食管,而届时食团依然能进入胃囊双括约肌学说在食管下端,相当于下食管括约肌处的外面,有横膈脚,尤其是右脚纤维的交叉包绕,犹如在下食管括约肌的外面再形成一括约肌,以加固之,此即新近提出的双括约肌学说(2)反流物的清除功能:食物重力作用;食管运动(包括:自发性蠕动和继发性蠕动性收缩),唾液中和。病因和发病机制:自发性蠕动:吞咽动作诱发。继发性蠕动:反流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扩张并刺激食管引起继发性蠕动。食管蠕动和唾液产生异常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引起胃食管反流病使食管对酸的清除降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3)食管粘膜组织抵抗力。(胃食管反流病中仅有48

7、%~79%的患者发生食管炎症。)食管粘膜屏障:食管上皮表面粘液、不移动水层和表面、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血液供应等结构。长期吸烟、饮酒以及抑郁等导致食管粘膜屏障作用下降。食管粘膜屏障作用下降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主要攻击因子(反流液):胃酸、胃蛋白酶、胆汁(非结合胆盐)和胰液(胰酶)。胃酸、胃蛋白酶损害食道粘膜最强,粘膜上皮蛋白变性,同时胃蛋白酶呈火花状态消化上皮蛋白。病因和发病机制: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反流物刺激食管粘膜受损程度与反流物的质、量及与粘膜的接触时间、部位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胃排空功能。影响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