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院精神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

ID:22070103

大小:7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7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_第1页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_第2页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_第3页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_第4页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书院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书院精神【摘要】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独树一帜的千年书院教育是最具特色、最有成就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书院精祌”渐渐孕育而成。虽然历史上的书院时代已消逝,不过“书院精神”的深刻影响依然存在。重新审视“书院精神”,既是对历史的深度解读,亦可以思考当下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关键词】书院书院发展书院精神【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2-02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书院曾有伫立千年的的身影。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中应运而生;在文化桎梏的时代于流浪中高

2、唱自由之歌;曾跟着大师的步伐顺流而下;在渐失锋芒后化为百年废墟;但书院终归不失为一个“传奇”。一■、中国书院回眸作为“书院精祌”的载体,书院的发展似乎遵循着这样的常理:天下乱,则书院起;官学弊,则书院兴。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清代诗人袁子才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卵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在最初,书院还仅仅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有的只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还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形成于五代末期。宋朝时期,统治者的文教政策相对宽松,这为书院的发

3、展迎来兴盛之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南宋时期,书院空前发达,发展的规模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教育机构:蒙元初,统治者对于亡宋遗民建立书院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奖励学校和书院的建设;明朝书院经历了沉寂、复兴到抑制打压的阶段,私学性质逐渐淡化。明代的四次禁毁书院,更是专制王权实行思想控制、扼杀书院自由讲学精祌的显现;清朝的书院发展相伴随的是书院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是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丧失、自由讲学精神的被阉割为代价的。书院使命也已从聚集士人、研讨学问、自由讲学的场所,转变为替代朝廷培养可堪任使之才的官方机构。二

4、、书院精神的形成书院作为载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积淀自己固有的制度、文化等等,渐渐便孕育出了独特的书院精神。书院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私人讲学的传统,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私学的办学理念与方式在各朝代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源于唐,兴于宋的书院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使自由讲学蔚然成风。其次在儒家文化占主流意识的时代,其对书院精祌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儒家的礼教德治,有教无类,重视教化民众等等都重新升华蕴藏在了书院精神的内涵之中。另外,当时社会儒佛道的斗争与融合也为书院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书院精神注入了新鲜的内涵。三、书院精

5、神的内涵书院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虽命运多舛,但产生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仍挡不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既注重价值关怀又追求学术知识在书院教育中,大多数书院都将“德业”与“举业”相统一,以“道”修身完善自我人格。王阳明曾于龙场悟道之后在当地传播“知行合一”之学,当时龙冈书院的《教条》: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相规。从这则学规看来,书院教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具体知识的传播,还着眼于诸生道德志向的确立与道德意识,行为的形成,特别强调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主体人格的挺立,主要追求

6、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道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知识追求的基础之上。所以书院还体现了追求知识的学术精神。宋代以来,中国古代学术经历的学派发展都与不同程度的与书院结合,以书院为研究基地,传播、交流各派文化教育。书院就成了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也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所以在古代书院中,追求的是“求道”与“求知的精神的统一,体现的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精神的统一。(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书院是在官学流弊出现之时发展起来的,所以自建立之初就具有自由讲学的传统,不少学者都将自由讲学作为书院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特质。

7、书院倡导不同学派的交流,提倡百家争鸣。教师自由讲学,研究。各派山长开放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书院自建立之初便潇洒面世,满腹着自由的色彩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它为社会以及知识界带来了生命力,开创独特的制度,宣扬创新的思想,它为千年的发展兴起勃然之势,即使未能完美的演绎到最后,但它的风采依旧。书院的“讲会”制度更是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讲会”制度的最早可追溯到岳麓书院会讲、鹅湖之会。在书院讲会中,各派更是开自由之先河,思想在这里碰撞、交流,有利于思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术思想和观点也扩大了传播范围。这里可贵的是它所体

8、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同时书院学生的来源也不做任何规定,书院最后发展的路线是平民化,大众化,所以对于学生为“来者不拒”。如万历年间耿橘:《虞山书院会簿引》中就规定:“虞山会讲,来者不拒。人皆可以为尧舜,何论其类哉!”可以看出书院不问学生来历,不计出身门第。当书院以个性的立场面世,注定其发展的过程受到各种羁绊。不过这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