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

ID:9306205

大小:179.00 KB

页数:182页

时间:2018-04-27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_第1页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_第2页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_第3页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_第4页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2、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精神药品管理制度-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新视点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精神○李贞涛解辉[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形式,它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创新争鸣的开放气度;谨严纯正的治学精神;知行合一的践履理念。本文对书院文化精神的这些内

3、涵进行了阐述。[关键词]教育;书院;文化精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兼有讲学、研究、聚书、祭祀等功能的学校形式。书院自从确立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个性色彩对我国古代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封建社会科举仕进、思想禁锢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自由灵动、崇尚思考、立德立人的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文化特色,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书院的文化精神,作为书院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思想基础,是书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书院学者们一以贯之的深层追求,也是书院成其特色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书院的文化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内涵。一、德业并重的目标追求。重视德行

4、的修养,乃至把德行放在比学业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是自孔子开始就渗透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种不能磨灭的思想。书院是知识分子汇聚的地方,作为以“化育人才”为己任的一种学校形式,在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书院教育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于德行培养的高度重视。吕祖谦在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九月为丽泽书院所订《丽泽书院学规》开篇即说:“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1]“孝弟忠信”的德行不在此位。”可见在学习者来说的崇高地位。对书院发展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朱熹同样重视德行

5、培养,认为书院就是一个学者带领学者从事学术研究以及涵养道德人格的场所,其所作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所说“修身、处事、接物”之要,无不包含着涵养道德人格的意义和思想。这种“德业并重”的思想为后代的书院所传承和发展。二、自由活泼的为学品格。自由为学是书院教育至为关键的品格之一。书院教育自由为学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学习者无论远近贵贱皆可就学。书院向广大平民子弟开放,无论贵贱,均可来此学习,这种品格贯穿了书院发展的始终。明代顾宪成所订《东林会约》中说:“今兹之会,近则邑之衿绅集焉,远则四方之尊宿名硕时惠临焉。其有向慕而来者,即草野之齐民,总角之童子,皆得环而听,

6、教所联属多矣。”由中可见一斑。这种品格也使得教育打破了贵族、官学的特权,是对自孔子以来平民教育的重要接续。其二,提倡学生自由钻研,自行理会。书院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自行读书、自行钻研、自行领会,其间老师予以指导。朱熹认为,“治平天下,格物致知”,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自行读书,并在自行读书的过程中自行思考和钻研,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其三,鼓励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书院师生之间“质疑问难”,互相质询,是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传统。这种“质疑问难”既有学生存着疑问向老

7、师质询的,亦有老师考问学生的。著名的《朱子语类》记载的多是朱熹与其弟子互相质疑问难的实录。又如《宋元学案・双峰学案》载:饶鲁尚赴隆兴府豫章、东湖书院,肄业于黄榦门下,黄问,“《论语》首论时习,习是如何用功?”饶鲁答,“当兼二义,绎之以思虑,熟之以践履。”黄“大器之”。其四,倡导学生之间互相切磋。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乾道五年规约》即这样规定:“凡有所疑,专置册记录。同志异时相会,各出所习及所疑,互相[2]顾宪成所订商榷,仍手书名于册后。”《东林会约》也有专门一条如是说,“一人之见闻有限,众人之见闻无限。于是或参身心密切,或扣诗书要义,或考古今人物,或商经济实事,

8、或究乡井利害,盖有精研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