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

ID:22087675

大小:71.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7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_第1页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_第2页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_第3页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_第4页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自汉以来,《大戴礼记》在授经一脉中,虽不受重视,然考论汉代的政论散文,时人却多变化《大戴礼记》中的礼学精义以论国事。在古代的各类文体中,论体的特殊性,在于它从早期的经学中获得了一种观念品格。《大戴礼记》选编的篇目,由七十子传记中的礼学精义到子学论述再到汉代的论体文,涉及到早期七十子传记的观念品格对汉代论体生成的影响。《大戴礼记》在选编材料时,所代表的学术形态,值得考察。通过分析《大戴礼记》篇目的编选和儒家精义的联结,以此发现大戴编选材料背后的一个知识流脉,即儒家礼学观念的生成史。同时,本文旨在以《大戴礼记》的选编为

2、切入点,展现儒家的礼学观念在思想上的不断推演和文体上的生成嬗变。一、孔子遗说中的礼学精思与《大戴礼记》的选编价值《大戴礼记》中有关孔子言谈的篇章,包括《主言》、《哀公问五义》、《孔子三朝记》共十二篇。其中《孔子三朝记》十篇,在刘向所编定的《汉书艺文志》中,是明确有单本流传样态的。大戴将《孔子三朝记》编入自己的作品中,这种整理、选择,是一种隐性的意义行为。对比《大戴礼记》中孔子遗说与其它儒家文献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礼学精义有重要的补益作用,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大戴选编的价值。《大戴礼记》中的孔子遗说,展现了孔子的礼学观念和三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礼学

3、理念,是从天地之道出发的。这一点学界的论证比较少,自郭店简发现以来,学界多将《性自命出》与《大学》、《中庸》、《曾子》进行比较来看早期儒家性情论的发展,少有人去追溯孔子的礼学精义。《大戴礼记》中所选的孔子遗说对礼学的认知,突出的特点在于将礼学放到天地人之道中进行定位。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可以贯通到郭店楚简中的礼学义理,再至于《中庸》的话语表达,而后进于荀子的《天论》、《礼论》,董仲舒的圣人法天而立道,陆贾的《道基》等,实际上涉及到儒家礼学精义最高的哲学范畴。小戴《礼记礼运》:礼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将人间秩序得以运转的内涵,全部归统于礼。这种礼学观是

4、一种宇宙的视角,是孔子礼学之所以宏大精微的原因。这一点可以和《大戴礼记礼三本》相补充,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孔注:性,生也。[1]天地为生之本,是言以阴阳天地之道规范人伦。所谓先祖者,以人之仁义之道为本,所谓君师者,是以君王和老师来传承天道人道者。故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2]在孔子,对礼的理论认知是本于天地以至于人伦。在《大戴礼记虞戴德》中,鲁公问在虞之世,民戴虞之德,虞舜深虑何及、高举安取,孔子明言深虑不过地,高举不过天[3]。三王是从天地得到的自然法而应用于人类,以获得一种秩序。孔子所言:

5、礼也者,理也。[4]礼,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不是限定于社会等级的区分,而是源于人事从天地之道中所获得的秩序。这是早期儒家学派从哲学意义上对礼之终极本源的规定。地之道曰方。《吕氏春秋》: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5]地道方,则必须有辨。所谓辨者,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分界,即为老子所言徼(边界),辨而后有概念、推理,而后有人类一切之知识的诞生。古之学政一体,上古为政之大体,在于教民以辨。大戴《少闲》:子曰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6],这是孔子礼学精思的又一层面。《易》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7]大戴《四代》:论政之大

6、体以教民辨[8],辨而后有礼。大戴《小辨》:微子之言,吾壹乐辨言。子曰:辨言之乐,不若治政之乐。辨言之乐不下席,治政之乐皇于四海。[9]孔门有自己之辨。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诸侯学礼辨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大夫学德别义,矜行以事君,士学顺辨言以遂志,庶人听长辨禁,农以行力。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10]辨,是初期人文文化建设背后重要的哲学思维。《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11]这是对孔子在继承三代学术体系上比较完整的概括,后人常忽略的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忽略其中辨思维的由来,辨对政治体制的建构,对风俗习惯的掌握等

7、等,这些具体的多层面的问题,往往关注不够。再谈孔子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众多的研究中,我们常将其看成是对先王仁精神的传承。然而更重要的是,孔子能明三代人文之作的思维,《大戴礼记四代》中,鲁公欲用四代之政刑,而孔子以为四代政刑之制度不可用,然须明四代政刑制作之思维,孔子答以昔夏商之未兴也,伯夷谓此二帝之眇,所谈之规矩方圆、均衡度量即数学思维与经济思维,数学为科学之基,经济乃人文之初。洪颐煊:规矩以正方圆,准绳以辨曲直。钧衡以知轻重,皆先王之大法。古谓所已往,今谓所未来,此六法之用。[12]因此,在孔子的人文理念中,他提出的是知与仁,而非仅强调仁。《虞戴德》

8、:是以高举不过天,深虑不过地。质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礼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