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ID:22126095

大小:6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_第1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_第2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_第3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_第4页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文针对提问在当今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合理、巧妙地设置提问的论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一、提问要有引导性;二、提问要有激趣性;三、提问要有层次性;四、提问要精练和准确;五、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六、提问要有开放性;七、提问要面向全体,难度适宜。从而也更充分地体现了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  关键词:提问;引导;激趣;层次;启发;开放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课堂中的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

2、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当前音乐课堂提问也存在许多问题。如:(1)表面性提问。即提问简单化、形式化,往往只问“对与不对”等类似问题,而学生也只简单地回答“是”“不是”等,表面追求热闹场面,轰轰烈烈,实则却空空洞洞。(2)习惯性提问。即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旬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太少,收效甚微。(3)惩罚性提问。当发现某一学生精

3、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4)死板性提问,不讲求变通。“铁定”的问题,“铁定”的答案。那么,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提问要有引导性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提问,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带领学生构思音乐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引导性问题中,让学生在边听、边想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体会音乐。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进而达到深入音乐作品的目的。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分析能力

4、也会不断增强。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一课的开头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演唱耳熟能详的《摇篮曲》,请学生猜其曲名是什么?曲有是谁?能创作出这么动听的音乐的人就是舒伯特,接着教师再介绍舒伯特的生平。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出课堂的主题,不会让学生觉得陌生和有距离感。    二、提问要有激趣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素,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它会磁石般地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

5、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讲,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讲,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那么,对于课堂提问艺术而言,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究动机,巧妙地进行启发引导,使其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有效地解决问题呢?例:在上《钢琴音乐的奇葩》的课堂教学中,我先用一曲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夜曲》导入新课,设问:“周杰伦为什么把他的专辑取名为《十一月的肖邦》?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肖邦的音乐?歌词中‘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加上前面肖邦传记电影的情感铺垫,从而很好

6、地过渡到古典版《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学习、赏析,学生们从悲愤有力、翻滚起伏的流动音型中,真切感受到了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表现着英雄的性格和肖邦慷慨激昂、立志报国的真挚情感。  如《亚洲音乐》一课中进行印度音乐的教学时,最后最后我播放了由孙燕姿演唱的MV《神奇》,问这首流行音乐中吸收了印度音乐的哪些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入手,激发他们对印度音乐的探索。  例如:我在上《交响音乐》这一章节时,如直接向学生介绍每种乐器音色、形状固然可以,可总觉得枯燥了一些,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交响音乐呢?我抓住了

7、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特意找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注意各种乐器音色塑造出的不同形象,然后再进行有关交响音乐知识的教学,学生们就会充满兴趣。再问学生有关乐器的音色时,他们就不难回答了。另外,设置问题还应有一定难度,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或“否”,必须得经过一番思考,才能真正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过多、过少、过简、过深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做到因文而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必要时也可增加难度,但必须

8、以适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能力为检验标准。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直接抛出一个大问题往往让许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