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ID:22128874

大小:7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7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_第1页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_第2页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_第3页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_第4页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_第5页
资源描述: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内容提要】元代延佑、天历年间,诗坛失去了至元、大德间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而出现了一趋“雅正”的诗歌风气。“雅”,其内容是“以鸣太平之盛”,风格则讲“温柔敦厚”;“正”,则是在诗体、诗法上远溯《诗经》,近学唐诗,诗情上力追唐宋。这实际上是在唐诗的名义下,把诗歌创作引到“温柔敦厚”、“正以性情”的诗学思想的轨道上来。这种风气的形成,是南宋以来诗坛尊唐、宗宋之争及金元之际尊唐复古诗风发展的必然结果。延佑科举考试及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这种诗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学术思想基础;此间词学

2、、曲学思想的变化,也为这一诗风的形成创造了适合的氛围。元代诗歌,在经历了至元、大德间尚雅、尚己、重平淡自然诸多风格并存的繁盛时期之后,自皇庆年间起,开始向重雅的一面发展,在延佑、天历年间终于形成一统雅正的诗歌局面。自此以后,论者纷起,都把这一时期称作是元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并把这个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虞、杨、范、揭并誉为“元诗四大家”,以致过去治文学者多知元诗四家而少知其它。那么,延佑、天历间这种雅正诗风究竟为何?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今天如何来评价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气?本文就上述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3、一关于延佑、天历间的雅正诗歌风气,自元至清就有多人论及。稍于其后的欧阳玄就云:“我元延佑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①由元入明的戴良在其《皇元风雅序》中谈到这一时期诗坛风气时说:然能得夫风雅之正声,以一扫宋人之积弊,其惟我朝乎……自姚、卢、刘、赵诸先达以来,若范公德机,虞公伯生,杨公仲弘及马公伯庸,萨公天锡,余公廷心,皆其卓然者也。至于岩穴之隐人,江湖之羁客,殆又不可以数计。盖方是时,祖宗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重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重髫之童,相于欢呼鼓

4、午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可及。故一时作者,悉皆餐淳茹和以鸣太平之盛治,……盖至是本朝之盛极矣。他们在谈到延佑、天历间诗风时,均以“雅正”名之。诗讲“雅正”,本来是传统儒家诗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但延佑、天历诗坛所讲的雅正,并非传统“雅正”诗歌思想的照搬。那么此间的雅正诗风,其内涵究竟怎样呢?关于雅,延佑、天历间诗人多有人论之,范德机《诗法源流》中云:“雅之作,如后世之五、七言古诗,作于公卿大夫,而用之朝会燕飨者也,其言主于述先德,通下情。”袁桷云:“雅也者,朝廷宗庙之宜用。仪文日兴,歌金石,迭奏合响。”②

5、他们所言的“雅”,是就诗之体而发,即作于公卿大夫、用于朝廷宗庙的一种诗。虞集论雅诗云,“其公卿大夫,朝廷宗庙,宾客军旅,学校稼樯,田猎宴享,更唱迭和,以鸣太平之盛,则谓之雅”③,这是从诗之作用来论雅的。当时还有人从诗之气象论诗之雅,如柳贯《赢海集序》云“气和而声应,言短而意舒,台是大雅之风”;范德机《诗法正论》中论《诗三百》之气象,“皆温厚平易老成。所谓温厚者,和而不流,怨而不怒;平易者所言皆眼前事;老成者,忧深思远,达于人情事物之变,皆有理寓于其间”。当然,也有从诗之风格来论诗之雅的,怀悦刊本《诗家一指

6、》中,有《当代名公雅论》载虞集云雅诗之风格有“典雅、抛掷、出尘、浏亮、缜密、渊雅、温蔚、宏博、纯粹、莹净”十种④,虞集把此称为“诗之十美”。延佑、天历间诗人所推崇的诗之“雅”,乃是承《诗经》雅诗之传统,以“鸣太平之盛”,为元朝中叶的盛世大唱赞歌的诗。尽管这种诗风格多样,但终不离温厚、平易、老成的温柔敦厚之旨。关于《诗经》雅诗之传统,此间诗人每每论及。范德机《诗法正论》历数《诗经》、《骚》诗之后诗歌流变时云:“自汉以来,由《骚》之变而为赋。以当时去古未远,故犹有《三百篇》之遗意。”魏晋以来,天下分裂,“而诗

7、声遂不复振尔”,“其间独渊明诗,淡泊渊永,出流俗”。到了唐代,“海宇一而文运兴”,“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述纲常,系风教之作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又其大成也。昌黎后出,厌晚唐流连光景之弊,其诗人自为一体”。宋代诗人,欧、苏、王、黄、后山、简斋、放翁、晦翁、诚斋,均是足以名世之人,特别是晦翁诗“如《蒸民》、《懿威》诸作,不害其为《二雅》之正”,但是宋诗与唐诗比,“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诗主于达性情,故于《三百篇》为近,宋诗主于立议论,故于《三百篇》为

8、远”。类似论述,虞集《易南甫诗序》、《庐陵刘桂隐存稿序》、欧阳玄《潜溪后集序》等也有之。他们均认为,只有唐诗才直接继承了《诗经》之精髓。这一点,释来复《蜕庵诗原序》讲的尤为明确:鸣呼,诗岂易言也哉,大雅希声,宫征相应,与三光五岳之气并行天地间,……然自删后,至于两汉,正音犹完,建安以来,尚绮丽,而诗道微矣。魏晋作者虽优,不能兼备众体,其铿轩昂,上追风雅,所谓集大成者,惟唐以后有之,降是无足采焉。于是,延佑、天历间诗人在倡雅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