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

ID:22361347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_第1页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_第2页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_第3页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_第4页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志于道、游于艺”——论南方山水画中道与艺的融合毛冰霜【摘要】笔者从文人士大夫的主体精神与绘画技法的关系入手,探讨南方山水画艺术风格及审美趣味。而董、巨作为南方山水画之代表对后世文人画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南方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南方山水画“道”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探析。【关键词】南方山水画;道与艺;融合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贯穿整个山水画的脉络来看,“游于艺”的本身并不是绘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志于道”的一种绘画形式,或者说不过是在通往“道”的途中,用来缓解疲惫的身心,调节焦虑情绪的精神驿站,儒家对于“艺”

2、的要求最终是要为“道”服务的。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可知,在艺术创作中,“寓意于物”是把心意寄托于事物中,顺着白然心意去创作;“留意于物”则把心意停留于事物中,特意怀着某种意图去创作,即使画得再好,也不足以为乐。这正是道家之自然而然的艺术思想的体现。绘画艺术正是足以愉悦人心而不会使人心转移。若是游于艺内就会为人情世故所役。只有游于艺外也就是所谓的“志于道”物来欣然接受,物去亦不留恋,真正做到“寓情于物”才能将外在自然和内在本性与情感之真相互融合,最终领会山水画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美感意境。一、五代南

3、方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南北方在地质和气候上存在较大差异。南方之地烟波浩渺,林木葱郁,景色十分清丽秀美,这种地域性的特色也正是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因而造就了一批以南方风景为特色的山水画家。而能代表南方山水画并且具有南方特色的山水画,应该是南唐。南唐的君臣皆为文学和艺术上的高手,所以,南唐绘画,花鸟、人物、山水皆达到极高的成就。“董源……事南唐为后苑副使,善画山水”,董源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李中主曾请他主笔画《赏雪图》中的雪竹寒林部分。所谓南方山水画,一般是以董源山水画的风格为典范。如画江南山脉,平淡天真,淡墨轻岚,气象温润

4、,景色秀美;山石轮廓均皴法用笔;林梢出没,杂树灌木丛生;多低矮山丘,州汀掩映。这与北方山水画自然是迥然不同的。在绘画的表现技法上,董源用纯朴的墨线来做皴,给人以圆浑的感觉,其绘画中所运用的墨线足以表现江南温润而蕴藉的气象。也有柔性的线条和小点子,并掺杂干笔、破笔,达到互为变化。如《夏山图》,便是用这种方法描绘的。画中用点较多,画山不作奇峭之笔,且无刻意雕琢之习气,画中景物的墨色深浅都极其白然,表现出了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北苑水墨极类右丞,写江南真山,墨气苍郁,虽用笔似草草脱略,而岚光树色,活跃绢素。总的看来,其山水约可分为二种:一种水墨

5、矾头,疏林远树,平淡幽深,山石做麻皮皴;一种着色者,皴文甚少,用色甚淡。释巨然、刘道士,皆传其衣钵,而米氏落伽之手法,实际有此脱胎。而得董之正传者,释巨然也。巨然少年多作矾头,到了老年渐趋于平淡。岚气清润,积墨幽深。他的《秋山问道圉》《万壑松风图》就有这种表现,而且给人以幽深的感觉。尽管董、巨是“淡墨轻岚为一体”,然而巨然的画风,仍具有自身的特色,正如米芾所说:“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他的《万壑松风图》正是代表他那明润而又有爽气的画风。直到北宋,董巨山水成为南派正传。到了元代,水墨画法大发展,董巨画法更为画坛所重视。明清及其后,其温润的

6、画风特别投合儒雅之士的精神状态,实际上,董源所开创的南方山水,构图上以平面展开,用笔上圆润简朴、温和柔浑,笔墨清润淡雅,呈现出一派平淡幽深,苍茫浑厚之气,墨色也多变化,画面平淡天真,淡墨轻岚,温雅柔润的南方山水就此形成了。二、南方山水画中“道”的体现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所以对宇宙万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讲到对“道”的观照。为了进行对“道”的观照,就应该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都洗涤干净,使自己得到一个空明的心境,这就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的命题。这个命题在宗炳那里称作“澄怀观道”,宗炳所把握的真山真水,是质有而趣灵的,

7、其绘画与其胸中之灵融为一体。宗炳所要把握以作其精神安顿的是神,他所说的神,即庄子之所谓道,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也就是“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五代时期文学艺术在南方较为兴盛,但随着朝代的更换,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山水、自然风光秀美之地便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栖息之地,山水不仅是画家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还是文人画家尊“道”的价值观念的结果,文人无法行“道”,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8、因而需通过山峦与流水来表达当时的心境。而董巨画风本身“平淡”的韵味符合他们表现隐逸淡泊心态与对现实实现超越的目的。在五代,王维的山水画对当时画坛已产生很深的影响,他的水墨山水画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