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

ID:22389156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_第1页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_第2页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_第3页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_第4页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_第5页
资源描述:

《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剥开深埋地下的秦陵之谜剥开深埋地下不为人知的秦陵之谜  千百年来,有关秦始皇陵的传说纷纭而又神秘。如今全面勘测终于告一段落,部分陪葬坑的试探发掘也已收尾。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总算可以坐在窗前,细细回味近几年来的挫折和喜悦,勾勒秦王朝不为人知的画面——  秦始皇做梦也想不到,两千年后的人用不着抡镐挥锹,就可以窥探他地下王国的所有秘密,笼罩秦陵心脏的迷雾被一层层地剥开……  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在?  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两千年来众说纷纭。历史上不可胜数的记

2、载和传说让秦陵地宫成为千古之谜,并且头绪越来越复杂。有人推测封土下并非真正的地宫所在,更有人臆断他的墓室在南部的骊山里。当然,多数人还是认为墓室就在封土之下。但是,没有科学的根据,所有的说法都只是推测而已。  结束推测的时间始于2002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联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物理探测,这一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  本次探测动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结果显示了由于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

3、显重力异常等现象。  同时,考古工在厚达四五十米的封土堆上艰难地用洛阳铲持续勘探,以传统方法验证高科技手段在秦陵的应用。所有勘测结果都表明,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之下。  如今,无可辩驳的数据为我们勾勒出秦陵地宫的精确形制。当初开挖的墓圹(坑穴)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和墓室均呈长方形;在墓圹边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细的夯土宫墙,高出地面竟达30米,顶部距封土表面最浅处只有1米左右。这一围绕墓室筑就的细夯土墙,在所有其他陵墓中从未发现过,无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创举。更令人惊奇

4、的是外墙面的9级台阶上(每级宽2米),都钻探出残瓦碎片———难道埋入土下的墙侧台阶上,竟然还修建了9圈长廊?  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  《汉书》曾载秦陵“下彻三泉……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其中“中成观游”始终让人不知所云。如果封土之内有9圈廊房或者其他建筑,以便让秦始皇的灵魂参观游览,那么古人的记录就言之成理。若不是钻探发现残瓦,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  从墓圹外要经由墓道进入地宫,根据西汉以前陵墓的考古经验和“端门四达”的理念,只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四条

5、墓道,过去所有专家都相信秦陵地宫至少有四条墓道,而且每侧还不止一条。但经过遥测和考古钻探确认,地宫只有东西两侧各一条墓道,而南北两侧尚未发现类似结构。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因为最有资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只有两条。  百里外的巨石承担起地宫墓顶的重压,水银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机弩一起,阻挡着盗墓之徒的入侵,秦陵地宫得以在两千年后依然完好无损……  通过物探遥测,我们的目光终于能够深入到地宫核心。秦始皇的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空间高度15米,墓底距离封土顶72米。墓室或墓道的顶

6、部可能为青石结构,这种石材明显不同于陵墓南侧骊山上的石质,也不同于封土堆中夹杂的自然石块,却与距秦陵六七十公里外的渭北诸山一带的石灰岩相同。晋人潘岳在《关中记》中的记载得到了验证:“骊山无此大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相钩。’”但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墓顶宽达50米的跨度当年是如何解决的。要知道兵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砖表明,当时的工匠尚不清楚两砖之间需要错缝这一关键技术,至少错缝技术还没有成为每个工匠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巨石、水银和土石机弩一起,阻挡着盗

7、墓入侵  至于墓室内部的细节情况,我们至今还知道得不多。不过关于史料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这次物探结果再次给了我们信心———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高得异常。能流动的水银百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中富丽堂皇,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在重重机关和强弓弩箭之外,不知秦始皇及其工程师是否就是将水银江海设计为另一重防盗设施。不论怎样,两千多年来这些防护陷阱好像一直没派上用场。  司马迁、班固等古人告诉我们,项羽入关中以后

8、,一把大火烧毁了秦始皇留下的所有宫殿建筑,又大肆抢夺秦陵地宫中的珍宝,30万兵力30日都没有运完;又有传说因为羊钻入秦陵的洞穴,牧童打着火把找羊时失火烧了地宫的棺椁宝藏;还有史载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后赵国君石季龙和唐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都曾盗掘过秦始皇陵。近几十年,人们依然关心秦陵地宫是否真的被盗。全面勘测后,我们发现周围陪葬坑中,项羽时代焚烧破坏的痕迹着实不少,但封土堆下的地宫却完好无损,至今尚未找到大规模盗掘的有力证据。  看来深入地下数十米的地宫足以防患盗掘的人祸,但天灾的破坏和时间的力量永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