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

ID:22406557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9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_第1页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_第2页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_第3页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_第4页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模型----管理论文-->激励的动态饰与评价【摘要】对激励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激励问题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基于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的动态激励,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模型,对动态激励作一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关键词】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

2、激励的动态分析

3、动态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模型DynamicAnalysisandEvaluationonMotivation【Abstract】Thestudyofmotivationhasanimportantmeaningnotonly

4、onthetheory,butalsoonthepracticeof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Thethesisfocusesonthecurrentsituationofmotivation,discussesthedynamicmotivationthatbasedonthetheoryoflifespandevelopmentandestablishesafuzzyevaluationmodelofthedynamicmotivationseffects,andmakesaquantityofanalysisandevaluationondyn

5、amicmotivation.【Keyent

6、thedynamicanalysisonmotivation

7、fuzzyevaluationmodelofthedynamicmotivationseffects1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组织怎样影响员工的行为,包括如何激发、引导组织所希望的行为,以及如何约束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努力追求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追求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寻求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伴随着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的产生,管理学家们对如何实现“组织和个人利益的一致”的研究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

8、础上,对激励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较全面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独立、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许多学者显示出对建立以激励问题为中心的组织理论和建立激励性组织的兴趣。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为此,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个尝试,即试图建立一个以激励问题为中心的、系统的组织理论。这一理论系统地探讨如何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如何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如何促进组织成员的成长和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决定组织效率的关键问题。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个组织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

9、之间竞争的加剧、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员工素质的提高,激励问题显得更加突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员工的流动率高居不下。《幸福》杂志1981年报道,从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企业从大学毕业生中聘用的职员的流动率翻了两番,达到平均50%的高度。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招聘、培训等人事管理成本,而且失去了不少宝贵的人才。《幸福》杂志每年都要组织专家评选本国的“500家大公司”,过去的评价指标主要是那些表明公司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80年代以来,则非常重视企业活力中的软指标;包括领导班子的素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等。这样就把能否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放在

10、与财务指标同样的位置,并且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指标逐渐被认为是终极指标。人们普遍地认识到,企业之间地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西方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到今天,已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数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50年。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RoyalDutch/Shell)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970年《幸福》排行榜上的“500家大公司”,到了1983年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企业组织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决定于企业员工和整个组织持续学习的能力。企业员工的素质,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11、,企业组织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是激励理论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陆,自从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些“局外人”有机会看到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1983年,美国学者林德赛(C.P.Lindsay)指出,中国在建国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企业的激励措施一直在精神激励(包括政治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极端之间徘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1988年,美国学者西蒙(Sirmon)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今进行的经济高歌中,最优先的工作就是改善企业管理。然而,要想改善企业管理,我们就必须懂得组织是如何运转的、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