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

ID:22468445

大小:1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_第1页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_第2页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_第3页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_第4页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隐性备课才是关键隐性备课才是关键徐素梅当老师的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近期读了于永正先生的《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一文后,我对备课一词潜在的含义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先生没有讲什么高深的道理,说的都是自己的做法与体会,多数是操作层面上的,但许多道理却深入浅出地蕴含其中,读后让人耳目一新。观点之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方面的所得所思,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如果说,写教案是显

2、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显性备课只是隐性备课的外在形式而已。因此,我们备课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隐性备课上,如果过于追求显性备课的形式而忽视隐性备课的重要性,那就是不分主次了。这个观点对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案是自己教学用的,所以,在写教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教案更好地为我所用,而不是考虑怎样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于永正先生认为,隐性备课最显内功,内功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成文字。内功好的人,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备课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也会高

3、。针对这一点,先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人感觉条理明晰,句句都有鞭辟入里之感。1.隐形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老师们一定会说,哪个老师备课不钻研教材呢?说得有理,但我认为能够做到像于永正先生那样的教师应该是不多的。先生在备课之时,案头总是摆着各种工具书,打开课文后,先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做上记号。更让人惊叹的是先生备课的精细程度,现举一例。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一词“翻山。越岭”,如果是我备课,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已成竹在胸,根本不会产生再去钻研它的念头,但

4、先生却偏要查一查“越”字在这个词语里是什么意思。“越”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一查词典,结果有七种义项,在这里作“跨”讲。先生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意会还要言出。仅此足见先生备课突出了一个“实”字。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从中汲取母语的琼浆玉液,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去品味,去感悟,让学生咀嚼领会。但如果教师没有含英咀华的过程,又何以引领学生去品读体会呢?或许文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华如过眼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烟消云散了。但是,某些品出味来的字、词、句定会让学生永记心间,甚至深入骨髓,无论时间怎样无情划过,也会如一缕茶香总在学生心间袅袅

5、依依。2.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备课时,先生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听了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如身临其境……先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而且是出声朗读,直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为止。先生认为,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在我们平常的备课过程中,似乎没有做到这一步,当然,我们肯定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也用心读过课文,但没有做到有滋有味地读,出声地读更是鲜见。那么,我们在指导

6、学生朗读的时候,或许只知道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而在实际操作起来时又不知所云。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先生那样力求把课文读“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低沉处还它个低沉。文章各处情感的支配了然于胸了,还怕指导不好学生的朗读吗?3.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生动精准,作者在写作之时对于文字的推敲、锤炼,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去揣摩、体会。于先生在许多课上都有精彩之处呈现出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淮北之行。记得那次于先生上的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先生独具慧眼,从诸多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一个“让”

7、字,用这个“让”字总领全文,使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境界。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真的是一个英雄,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人品高尚。这个传神的“让”字,就是先生反复推敲作者布局谋篇意图后的结果。还有在《燕子》一课中,“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只是简单的一个字,有多少意趣在其中啊!如果不去用心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趣,怎能发现这些语言文字的意味呢?所以,教师只有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才能自如地引领学生去感悟。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否则,培养

8、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观点三:要思考教法熟悉于先生的人都知道,当你打开先生的教科书时,字里行间都写着字,先生把此举称之为“备课于书”。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