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

ID:22907223

大小:72.9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1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_第1页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_第2页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_第3页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_第4页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伪健康传播的原因及对策打着“中医食疗第一人”的专家旗号,宣传“绿豆治百病大法”,并携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走进媒体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随即“神医”张悟本红遍大江南北,其专著更是连连高居各个书店、各大网站畅销榜。卫生部于n年5月25日首次回应张悟本“身份”造假。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前脚刚走,马悦凌的“土豆养生说”就来了,她曾提出“生吃泥鳅能去虚火”,源自她的养生专著《不生病的智慧》。早在一年前,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做过一期名为《活吃泥鳅惹的祸》,爆出四川有一批人因为生吃泥鳅而患寄生虫病入院

2、。人命关天,健康无价。健康传播就是要传播真健康。而披着“传播健康”、“养生外衣”而传播伪科学的“伪健康传播”愈演愈烈,暴露出有所图谋者借媒介的现实浮躁之风和逐利冲动,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真正的科学反而受到冷落。伪健康传播原因分析有群众基础。我国受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影响较深,人们信任度很高。只要打着“中医药养生专家”的旗号就好骗。加之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科学尚不能“破解”,浑水摸鱼者往往总能得逞。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前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就已形成,《黄帝内经》至今仍是

3、中医学经典著作。古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渴望、期盼“神医”再现,希望能够药到病除。一旦找到了“神医”,那就坚信不疑。“药食同源”的文化源远流长。《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张悟本的书名真是一语中的。但毕竟食品不等同于药品,养生有助于健康长寿,但健康长寿者不一定就是养生者,毕竟健康长寿的秘诀还不清楚。人们富裕起来以后,不但追求健康,而且追求长寿。我国人均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3岁。①随着地球环境、气候变化与人为破坏,新的传染性疾病频频发生,如非典、口蹄疫、疯牛

4、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成为人们的共识,健康己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人们富裕了,也愿意在健康、养生、长寿上增加投入。这几年“养生”走红,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关于“养生”的话题源远流长,历史上一代代帝王制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如今平民百姓倡导绿色饮食渴望健康长寿。在这些年“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常心急如焚地为自己或亲人的健康问题面临“就差钱”的尴尬局面,像“张悟本”们所“倡导”的吃绿豆、苦瓜还有长茄子的“养生专

5、家”趋之若鹜,因物美价廉、操作简单方便,很快便有了固定的“群众”基础:菜市场卖的全是“药”,自家厨房便是“熬药锅”,稍加处理并长期服用便有“药到病除”之效的误导。社会上别有图谋者或不法之徒看准了这种“商机”,假借“健康”、“养生”之名谋取不义之财,即假借传播健康之名,达到非正常的商业或其他目的。有学者称之为“伪健康传播”伪健康传播已到了泛滥的程度医学属于探索生命“奧秘”的科学,容易给“伪科学”以可乘之机。这些年来,不管什么,只要戴上科学的帽子就好骗。生命的奥秘至今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在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看来

6、,一系列“神医”能红火,凸显了现代社会的科普困局。就在现代人不断增加对科学养生知识的渴盼和需求时,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乘虚而入。再加上公众缺乏辨识能力以及从众心理,致使“伪健康传播”的骗子屡屡得逞。有人预测,这种披上科学外衣的骗术将来可能在其他非精密学科出现。③张悟本为什么能钻空子?比如癌症的化疗,很多人并不愿去做化疗,因为大多结果都是人财两空,但只要有人说一句“不会死的,有办法的”“张悟本”们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他有“安慰剂”在里面,所以他会火。这就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相信他的“绿豆治百病理论”。某些媒体

7、出于经济或生存的考量,甘于充当“伪健康传播”的传声筒。电视和图书是“张悟本产业链”迅速吸金的两个重要节点。聚焦“张悟本事件”,对其本人关注只是事件的一部分,将张悟本捧红的整个“产业链条”——电视台、出版社也应该被关注。这两个重要节点的背后,是浮躁的市场和现实的利益。河南健康教育研究所一位专家坦言:“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跟经济利益挂钩,是导致健康‘伪科学’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众媒介受众的媒介素养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作为受众应能够

8、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评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作为媒介传播者,要强化自身的传播职业精神,要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克服从众心理,坚守真实、科学的求实精神。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不能不懂装懂。尤其是医学是关乎生命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媒体和受众对纯医学知识的“不感冒”。④一是媒体的编辑在编发文章(稿)时,并非用科学的视觉审视编发稿件,而是会以“新闻点”或受众关注度(卖点)加以衡量。一篇纯的医学科普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