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

ID:22922796

大小:64.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01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_第1页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_第2页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_第3页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_第4页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悲剧哲学家——尼采悲剧哲学家——尼采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悲剧哲学家——尼采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尼采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新的肖像    一九四八年,美国学者克瑞恩·布林顿(CraneBriton)在其关于尼采的专著中,曾就尼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做过这样的估价: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尼采的著作,无非出于三个目的,或者说要将其派作三种用场。当然,这三者并不互相排斥。一些人是想从中获得一种能够产生滋补、止痛、振奋和慰藉等效果的美学经验;另一些人感兴趣于他在‘现实地’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中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对于一种所谓‘道德自然史

2、’的尝试性勾勒;还有一些人则企图从他那里找到某些对于今天看来是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即纳粹和法西斯主义信仰的理论支持。”(《尼采》,哈佛大学出版社一九四八年英文版,第233页)  这是一段很有代表性的文字,我们可以在许多西方学者,例如勃特兰·罗素的有关著述中,看到类似的口吻和提法(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第311—312页)。  从那时起,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年来对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和新的视角。凭借着这一切,我们发现,布林顿先生上列的三种情况,分解地看,统统存在;但合在一起,却成了另外一件证明物。它昭示着这位叙述者的肤浅和狭隘,或者换句话说,它表明,布林顿先生对于尼采

3、的理解完全是皮相的,根本不得要领。  新的尼采肖像是这样的:他首先是一位反抗基督教传统以及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全部欧洲近代文明的斗士。他挟带着一股狂暴的飓风,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文化的角度,象其同时代的许多伟大批判家一样,闯入那些空虚、胆怯而又志得意满的欧洲中产阶级家中,以其强有力的手,横蛮甚至残忍地将他们从温暖、舒适的鸭绒被中拽起,驱赶进夜幕笼罩下的荒原。在那里,他伴着雷鸣电闪,合着风的韵律,大声训诫他们:近代欧洲文明正经历着一条下降的曲线,并且日趋腐败,如今,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大时代的门槛,“上帝死了”,从而应该对一切与其有关的价值重新做出估价,应该寻找一块硕大无朋的海绵,吸干这湾腐臭的海水

4、,并以新的思想群峰填补上这个巨大的深坑。然而,尼采并不是摩西,也无力引导人们走出苦难的峡谷。他的具体指点往往是荒谬的,甚至十分可笑。但是,他毕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他喝令自己的听众,跟随着他,跨过十几个世纪的颓圮的桥梁,回到古希腊酒神狄奥尼修斯的巨像之前,去品味往昔的金酒的清香,追求一种生命的完满与充溢,在自己心中,也在自己的外部,开垦出一片新的田野,迎接“超人”,即与基督教传统正相反对的人的降生。  面对着尼采的这幅新的肖像,使人憬然有悟于鲁迅先生当年何以那样喜爱他那惊心动魄的批判性的思想闪电,何以那样赞赏他那洋悲剧哲学家——尼采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溢着创造的生命

5、力的呐喊;同时,又深深地厌恶他那到处可见的、赤裸裸的、贵族主义的灰暗线条。    尼采与勃兰兑斯    在众多的尼采传记中,勃兰兑斯的书不仅问世最早,而且颇有特色。它可以使我们对尼采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那横空出世的思想形象,获得一种模糊但却十分强烈的印象。然而,由于各种理由所致,勃兰兑斯对尼采全部思想脉络的把握尚不够准确,因而他的一般性描绘也常常失之朦胧和狭隘,未能尽如人意。  勃兰兑斯和尼采大致是同时代人。一八八七年,自信已经为德国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最渊博的著作”的尼采,于四处碰壁之后,将自己的两部书寄往哥本哈根,“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自此开始了他与勃兰兑斯的友谊。  可以毫不夸张

6、地讲,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勃兰兑斯是最早真正领悟和理解到尼采哲学价值的学者之一。然而,他的认识工具却不是一般哲学家们惯用的逻辑推理法,而是一种艺术家的直觉和感受力。换句话说,他主要不是用大脑,而是以感官嗅出了尼采的伟大天才,并从他那堆为一般哲学家们所不齿的隐喻、格言甚至调侃和戏谑中,体味出一种澎湃的激情和新生命的萌动。同样地,他的批评工作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是力图透过纸背,去把握隐藏其后的人,以及由这个人所代表的某种精神。他的第一个反应,即使今天看来也还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是一位高层次的思想家”,“他是什么远比他实际做了什么更令人神往”,“他完全值得研究、批判和争论”。  有什么样的

7、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同理,有什么样的叙述者,就有什么样的叙述结果。正是在勃兰兑斯那诗意盎然、充满艺术灵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哲学家:他的头脑不是一架逻辑的X络,他的灵感主要不是得自于阅读,他的哲学著作,除了《悲剧的诞生》和《看这个人》外,统统是以一种足以令斯宾诺莎、黑格尔们瞠目结舌的方式,即以格言体的方式写成的,不仅书与书之间缺乏总体的构想,而且段与段之间也常常十分松散,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些内容,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