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

ID:23034107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3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1页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2页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3页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4页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胰腺内分泌肿瘤 11 例临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胰腺内分泌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李卓明1,刘保安2(1.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衡阳421001;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摘 要: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11例PETs分别作HE、PA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 11例PETs患者平均年龄43.2岁,术后有2例复发。部分肿瘤有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状。组织学上,瘤细胞为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内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泡状或实性。免疫组化:11例PETs中Syn11例、NSE和CgA10例、CK7例及Ins6例为阳性。结论 胰腺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成年人,

2、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关键词:胰腺内分泌肿瘤;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endocrinetumors,PETs)仅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1,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肿瘤。笔者对收集的PETs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PE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1 临床资料选取湘雅医院1994~2004年病理诊断为PETs的资料齐全病例共11例,经两位病理主任医师重复阅片确诊。11例PETs患者中3例因上腹部不适,2例因偶然发现上腹部肿块,6例因反复头晕乏力而入院就诊。1例肿块为多发,余均为单发。B超8例示胰腺肿块,2

3、例示后腹膜肿块,1例示胆总管后肿块。CT示7例胰腺实性肿块。11例随访1.5~5年,2例复发。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PAS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抗体:抗糜蛋白酶(AACT)、波形蛋白(Vim)、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CgA)、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CK)、胰岛素(Ins)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产品,方法为S-P法,使用LabVision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系统(美国)。每次染色设阴性及阳性对照。(转载自z,平均直径2.4cm。10例切面为实性,质软(其中3例有出血);1例切面为囊实性,囊内有出血。2.

4、2 镜检 11例PETs中部分肿块有厚薄不均匀的纤维包膜,肿瘤细胞由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构成,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细胞核居中,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图1)。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胞状或实性。间质有丰富的血管。恶性PETs可见包膜浸润(图2)和(或)周围淋巴结、肠系膜等转移。病例6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图3)。2.3 特染及免疫组化 结果见表1(图4)。2.4 生物学行为与预后 病例1有胰腺、周围脂肪组织、小灶性血管侵犯;病例4有包膜、血管侵犯以及胰周淋巴结转移;病例5有包膜侵犯;病例10有肠系膜转移;病例11有肝转移且肿块为多发。4例确诊为恶性,经手术后随访,2例复发。3

5、 讨  论3.1 临床特征 PETs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2。本文报道的11例PETs中3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2岁。PETs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大多数PETs为功能性,而非功能性仅占其中的15%左右。非功能性PETs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内分泌紊乱症状,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或偶发上腹部包块就诊。而功能性PETs可因肿瘤分泌的主要激素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亚型,它们各自都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胰岛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PETs。影像学所见对于PETs的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B超与CT不仅能显示胰腺全貌,而且还能显示周围器官及淋巴结有无转移,为术前判定肿

6、瘤良恶性、术式选择及切除范围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测血糖浓度、血浆激素水平等生化指标对功能性PETs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您可以访问中国评价网(.NsEac.)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3.2 病理诊断 文献报道PETs的好发部位是胰尾部,因该部位的胰岛细胞较聚集4。而本文11例PETs中有7例肿块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尾。PETs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本文病例11胰尾部有三个肿块呈分叶状。多数肿瘤分界清楚,有部分或完整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性,少数表现为明显的囊状外观。肿块颜色取决于间质的数量、血管的多少以及是否有相当数量的脂质出现。因此,灰白、褐色、粉红色或红色以及黄色都有可能

7、,但粉红色的实性团块最多见。镜下瘤细胞可有三种排列方式:(1)带状、小梁状或脑回样结构。(2)腺泡样或导管样结构。(3)实性弥漫性或髓样结构。瘤细胞为形态相对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浆嗜酸性或嗜双色性,细胞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呈细颗状,核分裂像少见。部分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肿瘤间质血管丰富,常伴有明显的出血5。采用PAS染色技术瘤细胞胞浆通常没有糖原出现,但可有例外发生6,如病例9的PAS染色瘤细胞胞浆出现了紫红色的阳性小球。银染色常可发现嗜银性胞浆颗粒。免疫组化CK、NSE、CgA、Syn和胰酶常为阳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