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

ID:23069944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3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_第1页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_第2页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_第3页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_第4页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红斑狼疮古今中医病名探源【关键词】红斑狼疮中医病名古代医籍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间还有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深部红斑狼疮等亚型。1851年Cazenave首次提出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时,是指盘状红斑狼疮而言。我国古代医籍中并无与此雷同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症状仍有类似的记载。由于当时诊疗技术的客观条件限制,而且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未能将其确切命名和归属,以致今人在论及红斑狼疮的理、法、方、药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现代中医一般将DLE归于“皮肤病”范畴

2、,而将SLE归纳到“风湿病”范畴中,或笼统地称为“痹病”、“痹证”。多种疾病,一种命名,难免概念模糊,于临证带来诸多不便。今不揣浅陋,对红斑狼疮古名略作追溯。根据病因命名日晒疮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最早提到,其病因乃由“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工作,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而成。红斑狼疮患者有不少是因受酷日曝晒而起,约60%的患者有光过敏现象,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是防止光过敏的有效方法。然而,据此就将“日晒疮”与“红斑狼疮”对应起来难免有些牵强。光过敏无特征性,并非所有光过敏患者均患有红斑狼疮,而且也并非所有的红斑狼疮患者有光过敏。“日晒疮”病机“非血气所生也

3、”,另从申氏所列的方药“内宜服香茹饮加芩连之类,外搽金黄散制柏散青黛等药”看,“日晒疮”似乎与现代医学的日光性皮炎更为吻合。肾脏风毒肾脏风毒乃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风毒上攻下注,而引起寒热、疼痛、浮肿或生疮疡等症。SLE表现主要有不规则发热、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多形性皮损、斑疹散发、时隐时现。而中医所言风毒特点是易袭阳位,伤人体上部及体表,病位游走,游走性关节痛,肌肉痹痛,风疹、疮疡、瘙痒,时隐时现。另外,风毒之邪也常可致眩晕、振颤抽搐、颈项强直等症。风毒之邪又常兼夹其他病邪伤及他脏。《普济方·肾脏门》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

4、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是也。”并引用《和剂方》“磁石丸”治“肾脏风毒上攻头面浮肿……瘾疹生疮,百节疼痛,皮肤麻痹”。虽然“肾脏风毒”之称更加侧重于病因病机一面,但其临床表现与SLE损及肾脏的症状相近。根据病机命名阴阳毒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描述过“阴阳毒”,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隋代《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载:“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或得病数

5、日,变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依证急治。失候则杀人。”从张仲景和巢元方所论“阴阳毒”的症状及预后来看,颇似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活动期。唐代孙思邈进一步详述了四时五脏阴阳毒证治,皆以发热为主,伴见发斑、舌破、关节疼痛等症。其后,宋代名医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三中专列“阴毒证”、“阳毒证”两篇,并分别以升麻汤、甘草汤主之。后世医家对该病还有不少阐述,是SLE中医病名中资料最为详实的名称之一。发斑从引起红斑狼疮出现各种皮疹的病因出发,SLE又有“温(瘟)毒发斑”、“热毒发斑”、“血热发斑”等名称。近代朱仁康认为“温毒发斑”类似SLE,其病因为心经有火,脾经积热

6、或肾阴不足,水亏火旺,热盛成毒,毒热走于营血而致。《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指出:“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疹。”“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并由此开创了“发斑”论之先河。在治疗上,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治疗“温毒发斑”的黑膏方,有凉血(营)解毒,透斑外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斑疹倍加重视,其认识也渐趋深化。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吴又可在《温疫论·发斑》中说:“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

7、亦从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叶霖认为:“伏气温毒发斑,热毒甚而内结,……若仅以犀、地、膏、连,扬汤止沸,不能去其病,设欲釜底抽薪,非加大黄不可。盖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化炎为清凉矣。”叶氏所述对后世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伏气温病SLE患者约有92%以上出现发热,其中约70%的患者以发热为初发症状而就诊,并可出现斑疹、关节痛、疲乏等症,与中医伏气温病起病时见里热炽盛、发热、斑疹显露等特征相吻合。清代吴鞠通认为:“温病最善伤阴”,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伤阴现象,而阴精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又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

8、有一分生机。”并将顾护阴精贯穿于治疗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