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ID:23186989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5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_第1页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_第2页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_第3页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_第4页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索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非持续经营、非常财务手段与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亏损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洗大澡”现象非常明显;另外除了经常使用非经常性损益避开亏损外,还在关键时刻使用其他非常财务手段避开亏损,达到了特殊目的。  1.2001年扭亏避开退市  2000年4月公司与关联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了北京全球X星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出资3479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9%。该公司4月份注册,上半年无收益,

2、年末实现销售收入6573万元,实现【摘要】文章通过对东方银星案例的分析,充分展示一个不具备持续经营前提的上市公司如何运用非常财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开退市监管,从而长期在证券市场存活,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存在的重大缺陷,并提出政策倡议。  【关键词】非常财务手段;盈余管理;退市机制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退市虽然有五种情况的明确规定,但具体实施的只有连续亏损一种,其他几种情况一直没有可操作的细则。相比之下,西方成熟证券市场没有将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作为退市条件的,一般是以

3、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出现资不抵债,主要业务基本停滞,随时可能破产清算等情况作为退市的基本条件,而这些情况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出现会导致公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也就是说,持续经营是判断上市公司退市的一个基本标准。而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只有连续亏损一种情况,并且利润还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这种退市制度的缺陷非常明显,只要上市公司三年之中不是连续亏损,就不用退市。当公司面对退市风险的情况下,不论业务重组还是账面重组,那些持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轻松地借助于非经常性损益、关联方交易、“洗大澡”等财务手段避开连续亏损,

4、从而逃避退市机制的约束,本文将这些财务手段定义为非常财务手段,它们的最大特征是不代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二、文献回顾  由于政府严格的行政管制,造成企业上市资格在我国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董事会乃至主管部委、地方政府都会尽量避开上市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为避开这种情况,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来迎合证券市场监管,避开退市。  陆建桥(1999)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保牌”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为了避开公司因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诸如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处罚,在亏损上市公司首次

5、出现亏损年份,公司进行显著的非正常调减利润的应计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地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赖朝晖(2002),蔡祥(2002),于海燕、李增泉(2001),李增泉(2001)发现处于盈亏临界线和计划配股的公司更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黄婷晖(2002)研究表明,ST、PT或停牌的上市公司在被ST、PT或停牌的前一年和摘牌的前一年具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赵春光(2006),陈珩(2003)研究发现无法避开亏损的公司具有较强的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吴溪

6、(2006)的研究也为ST公司摘帽前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实证证据,发现在申请摘帽年度,ST公司普遍存在确认了重大的非经常性利得,当摘帽标准明确限制了非经常性利得的幅度后,申请摘帽公司非经常性利得显著降低。雷光勇和刘慧龙(2007)研究表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金额越大,公司能够用于改善经营管理的财务资源就会越少,因此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就会越大;如果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非经营性股东,并且公司流通股比例越大时,大股东向公司输送利益的机会越少,公司进行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许罡和朱卫东(2010)以2007—2008

7、年披露研发费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选择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研发投入越大,研发支出资本化倾向越高,管理者通过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避开亏损和再融资。  上述相关研究都证明上市公司为了避开连续亏损,进而避开退市,会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规避证券市场监管。本文以东方银星为例,充分展示一个不具备持续经营前提的上市公司如何运用非常财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避开退市监管,从而长期在证券市场存活。  三、案例分析  (一)东方银星1998—2011年非持续经营状况

8、  河南东方银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753)是由原河南冰熊保鲜设备股份公司重组更名而来,公司1996年上市。200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实行特别处理,公司股票简称由“冰熊股份”变为“ST冰熊”;2007年10月,因重组成功且经营良好,根据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经公司申请、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撤销了其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ST冰熊”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