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ID:23561096

大小:65.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_第1页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_第2页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_第3页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_第4页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局龄老人急性旭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摘要】目的研究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3周后的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流变学的血液指标变化。结果给予3周治疗后,所有患者总显效率为64.6%;有效率为23.2%;无效率为9.8%;恶化率为2.4%;总有效率为87.8%。治疗前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以及全血粘度具存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给予适宜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提高疗效

2、。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匕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龄老人;临床特点;疗效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32-01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心内科的疾病,也是较常见的急性心脑血管病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间断性心绞痛等症状[1]。其发病率较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为高发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血小板与动脉壁上发生破裂的粥样硬化斑块产生聚集反应形成血栓,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临床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3、的治疗方法众多,笔者本篇就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针对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症治疗”是治疗高龄老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键,其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2例,女性30例,年龄63-86(平均74.2±19.3)岁,其中有32例患者伴有高血压,2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7例患者伴有脑出血,16例患者伴高胆固醇,12例患者伴有心衰竭,7例患者伴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不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2]: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恶心,

4、呕吐,冷汗,胸痛,气短,颈部背部疼痛,乏力等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标准规定的症状。排除标准[3]:所有没有严格按照治研究要求的患者,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患有其他影响研究指标疾病的患者,均给予剔除。1.2诊断标准[4]经血清的心肌坏死物和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符合心肌梗死的症状或经患者临床表现符合间歇性心绞痛的表现症状者均判定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本次选取的82例研究对象均符合此诊断标准,均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的美托洛尔,培哚普利,低分子肝素,钙拮抗剂,氯毗格雷,辛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治疗。在此基础上若患者胸痛现象仍无明显改善,可给予硝酸甘油的舌下含服

5、,联系治疗15天为一疗程。1.4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3周后的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流变学的血液指标变化。1.5评定方法[5]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心电图趋势走位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和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症状和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恶化:患者症状和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有病情加重表现。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与显效率的总和。1.6统计学方法所有研宄结果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为评定标准。2结果2.1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类所有患者中心肌梗死心检测的电图中

6、有14例ST段抬高者17.1%,占所有患者的;12例非ST段抬高者,占所有患者的14.6%;间歇性心绞痛患者73例,占所有患者的89.0%。2.2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后所有患者总显效率为64.6%;右效率为23.2%;无效率为9.8%;恶化率为2.4%;总右效率为87.8%,见表1。表1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效果1显效1有效1无效1恶化1总有效率病例数及比例153(64.6%)119(23.2%)18(9.8%)12(2.4%)187.8%2.3治疗前后患者流变学的血液指标比较疗前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以及全血粘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具统计学意义,见表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