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

ID:23774809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_第1页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_第2页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_第3页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_第4页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_第5页
资源描述:

《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意识形态·文学史·现代性——台湾文学史书写现状与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国族建构文学史现代性论文摘要:本文简析意识形态因素对台湾文学史的影响及台湾学界的反思,认为大陆版的文学史比较注重发掘两岸文学的亲缘关系,但因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资料掌握不够全面,这导致对细节的把握和分析不足,最直接影响是缺乏对台湾区域文学史的关注。台湾学者的文学史书写,如叶石涛、彭瑞金等人的著作,有可取的地方,但因以意识形态先入为主的理念只选取和自身论述主轴相关的作家作品,导致了粗暴的简单化倾向,扭曲台湾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有一些学者如王德威、黄美娥、邱贵芬、杨宗翰等,积极探

2、讨文学史突围的可能。他们的现代性视野对台湾文学史研究和书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学史是权力和知识共同建构的意识形态,传统的台湾文学史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以大中国情怀建构的文学史和以台湾意识为主的本土论。中国意识的文学史以大陆学者和台湾统派学者所撰写的为主,如刘登翰先生主编的《台湾文学史》、古继堂教授撰写的《简明台湾文学史》、《台湾小说发展史》和《台湾新诗发展史》、吕正惠、赵遐秋两位教授撰写的《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显现台湾意识的文学史则主要有《台湾新文学史纲》(叶石涛)、《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彭瑞金)、《台湾新文学史》(陈芳明)。就知识与权

3、力的关系而言,台湾文学史与“国族建构”紧密结合,这是两岸的台湾文学史书写的最大共同点,不同的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台湾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大陆版的文学史中,刘登翰先生主编的《台湾文学史》为时较早,内容最丰富、规模也最宏大。刘登翰先生以“分流与整合”的理念阐释台湾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原文化的基因,在台湾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规范了它的方向,确立了它的形式,赋予它的精神内涵,奠定它的民族风格,把台湾文学纳入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是由台湾统派与大陆学者共同编撰的“新文学”的“思潮史”,认为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并对“文学台独”不遗余力地进行批驳。总体而言,大中国立场的版本认为台湾新文学是受到大陆“五四”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比较注重发掘两岸文学的亲缘关系,这甚至被深绿学者认为是“发明”台湾文学史。但因受到条件限制,大陆学者对台湾文学史相关资料的掌握不够全面,这导致对细节的把握和分析不足,最直接的后果是缺乏对台湾区域文学史的关注。而资料的匮乏有可能导致理念的先行。例如古继堂教授的《台湾新诗发展史》,就被游唤认为“这一部台湾新诗史是从中国大陆的预设角度出发来编写成的台湾新诗史。它编的成分实在远远大于史实的层次。”  在台湾方面,本土派的叶石涛、彭瑞金

5、和陈芳明主要以殖民抗争来建构其历史叙述的基调,强调文学中的“台湾意识”。叶石涛和彭瑞金的文学史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本土作家和乡土文学身上,对外省作家和现代主义文学有意忽视。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强调“台湾意识”,认为只有表现台湾本土生活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文学才是真正的台湾文学,在此书的序言中他指出:“(《台湾文学史纲》编纂的)目的在于阐明台湾文学在历史的流动中如何地发展了它强烈的自主意愿,且铸造了它独异的台湾性格”。虽然叶石涛承认台湾现代文学的出现是受中国大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但他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持续分隔使其具有了自主性。意识形态的偏颇导致叶

6、氏企图把外省籍作家的文学作品排除在台湾文学之外,认为这些作品“远离台湾的土地和人民”;他对现代主义作家的评价也较低,认为他们作品中的“无根”、“漂泊”的情结是对台湾的不认同。彭瑞金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继承了叶氏的本土史观,所不同的是该书采用了文学运动的角度。总体而言,意识形态先入为主,只选取和自身论述主轴相关的作家作品,导致了叶石涛、彭瑞金所编写的台湾文学史的简单化倾向,扭曲了台湾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叶石涛、彭瑞金文学史的“排他性”不同,陈芳明虽然也重视台湾意识,但他的文学史论述并没有排斥外省作家。陈芳明尚未完成的《台湾新文学史》是从

7、“左翼的、女性的、边缘的、动态的”立场出发,企图在“后殖民史观”的基础上书写一部相对具有宽容性、多元性的台湾文学史著作。他提出了“殖民三阶段论”史观(或称“再殖民史观”)作为文学史论述的框架:日据时代是“殖民阶段”,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后称为“再殖民阶段”,解严后(亦即李登辉上台后)称为“后殖民阶段”。陈芳明的“殖民三阶段论”被疑“以论套史”,有简单化台湾文学史的趋向,游胜冠认为陈氏族群和解、多元共存的理念,使他在处理解严后的台湾文学时在事实上转为多元的“后现代史观”。就当前台湾文学史的书写现状来说,除了“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的国族建构史外,

8、学者也积极探讨文学史突围的可能,这引发了众多的文学史研讨会及相关讨论。讨论的焦点:一是认为知识与权力的共谋造成书写过程中化约的倾向,某些族群、性别的文学书写被淡化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