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ID:23775947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1页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2页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3页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4页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杨宽荣问题引导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问题引导的关键一环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成功,而成功的问题是教师在对教材精准把握和对学生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并考察了该教材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之后而设定的疑问。在此,笔者从教师和教材的角度,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我的母亲》为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一、教材分析《我

2、的母亲》是《现代散文选读》六个专题中“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描写人物专题)的第一篇。本文是胡适自传的节选。胡适的母亲16岁作为填房出嫁,6年后即守寡做了当家后母,再加之家道中落,经济困窘,她既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其中需要承受难以想象的苦痛和压力,更需要具备非比寻常的智慧和品德。全文分三个部分,先回忆从幼年到少年的人生经历,为写母亲作铺垫;再以母亲的言行为线索,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最后总结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我的母亲》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将人物放置在特殊的环

3、境中刻画,写出母亲的艰难处境,也写出其仁慈、坚毅和智慧;另外,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作了饱含深情的描写,如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处理大哥的债务、与两个嫂子相处、对待别人的闲言等等,使母亲严厉仁慈、忍辱负重的形象跃然纸上,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二、问题设计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答案预设:(1)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2)表现母亲教子严而有方、待人宽容忍让、为人仁慈温和而又自尊刚气的品性。

4、2.“母亲”教育“我”的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案预设:(1)每天督促,有错必纠;(2)选择时机,方式多样;(3)保护自尊,讲究实效;(4)树立榜样,言传身教;(5)严厉有加,慈爱为怀。3.文中的“我”受到了母亲哪些“极大极深的影响”?答案预设:(1)懂得了读书做人的道理;(2)学得了文静和气的脾气;(3)养成了宽恕体谅的品性。4.文章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哪些情感?答案预设:(1)斯人已逝,深切怀念;(2)抚育成长,充满感激;(3)品质高尚,深深敬佩;(4)历经磨难,矜悯同情。5.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

5、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答案预设:这是写她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6.文章前三段写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童年的一些事情?答案预设:(1)童年生活单调、失落、贫乏,其童年是有缺憾的。(2)①为写母亲作铺垫,因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②与文末呼应。③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

6、的第一位“恩师”来写,所以开头较多写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三、设计说明第一问着眼于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和理解,目的是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本文着重描写的是母亲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思想、品性等,这一问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全文,梳理好文章的脉络,并且能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考,从课文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概括出人物的品性。第二问着眼于局部文本的精读和揣摩,目的是品鉴母亲教育“我”的局部文字,从中领悟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母亲如此教育的苦衷,体会母亲的伟大情怀。文中只有三小节写母亲正面

7、教育“我”,文字并不多,但是其中写到母亲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母亲采取如此方法的万般无奈与不得而已。第三问是为理解全文主旨与丰富的思想情感作铺垫。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所有丰富的内容都有一个集中的指向,那就是文末一句“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极大极深的影响”,才是对母亲充满感激与思念等等丰富情感的基础。第四问是在全文内容感悟基础上的深入领会,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跃升。有了对全文内容的阅读感悟,概括出隐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第五、六问,如果说前四问主要是着眼于文章的内

8、容的理解与鉴赏的话,这两问就是从文章的形式即写法方面作一些鉴赏,主要是针对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设问。综上所述,设计的六个问题整体上体现了这一思维架构: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文章的内容到形式,由结果到原因,由认识到评价。★单位:江苏宝应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