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

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

ID:23969670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_第1页
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_第2页
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_第3页
资源描述:

《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然村落与村庄性质

2、第1 荆门的村民常常将居住在一起的人称为一个“湾子”或“院子”的人,这里的湾子或院子就是我们通常称的自然村。与华北的庄、东北的屯、江浙的村相比,荆门的湾或院的规模要小得多。解放前一般只有3—5户,10户以上的只有在一些靠近江河的冲积平原上才能看到,而且5户以上的大湾子大多有2个以上的姓氏,一个近百户的宗族一般要散居在几十个湾子。1970年代,有些大队强令农户以队为单位集中居住一起,搞所谓的集体农庄。分田到户住,大多又分开了。例如:位于沙洋西南20公里处的三坪村,因远离公路和大集镇,是个较为封闭的村,村里虽然早在30年代就没有了祠堂,但

3、一些大姓的辈份至今还有人记得。1948年该村有80多户,400多人,水旱田2700亩,但有30多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最大的只有7户;有14个姓氏,其中杜姓有30多户,分居在20个自然村;肖姓有20户,分居在15个自然村;鲁姓有15户,分居在11个自然村;曹姓9户,分居7个自然村;苏姓6户,分居5个自然村,贾姓5户,分居3个自然村;王姓4户,分居4个自然村;雷、刘、杨各3户,各自分居3个自然村;陈、张、赵各2户,各自分居2个自然村。至2000年底,该村人口已达到1100多人,230多户,水旱田2800多亩,但人口居住的仍很分散,仍有50多个自然村。沙洋的

4、丘陵地带的农村,大多同三坪一样,自然村规模小,多姓杂居,无法在地域上将某一宗族与另一宗族分开。这主要是由沙洋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决定的。从地形上看,沙洋除靠近沙洋汉江和后港长湖的少部分地区属平原湖区外,绝大部分属剥蚀堆积冈地。冈地的海拔在40—100米,相对高度40—50米,坡度多为100—150,都可开垦成耕地。从气候看,沙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940毫米—1040毫米,且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干旱日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的特征。雨热同期且雨量充沛集中适宜种植水稻,也使冈地河沟纵横交

5、通不便。由于受水源条件限制,解放前,冈顶多为林荒地,只有部分垮、冲垦为稻田,因此水稻田较为分散,而且大田较少。这不利于连片大规模种植,即机械的使用,这就是解放前该地人力畜力车辆很少,至今耕田还靠畜力、移栽和收割还用人力的原因。从而也限制了自然村规模的扩大,因为村民的住居离稻田越近,挑的距离就越短,就越节省劳力。解放前,稻田附近一般会有房屋田多的人要出租田地,必须给佃户提供任务,佃户有附近的,也有来自较远的,这就容易形成多姓杂居。沙洋县域内的农村土地资源一直较丰富,人多田少的矛盾不突出。1949年,人均耕地5亩多;1985年,人均耕地2.21亩;2000年

6、,人均耕地仍超过2亩,其中大多数行政村的人均水田超过2亩。当地人们在上报耕地面积时,还未计算水塘和新开垦的面积,只计算了国测的水旱田面积。而且,作为计量单位的亩地也比标准计算单位大得多,大多数村不只60平方丈,有的村达到了1200米2。这远远超过了出现百户以上大自然村的地方。如江西的泰和瑶村是单姓自然村的行政村,1998年为308户,1468人,水田928亩,旱地782亩,人均耕地只有1.2亩,其中水田只有0.7亩。(戴利朝《宗族与村政:1949—1999》,江西师大硕士论文,2001年)福建安溪美法村有7个自然村,572户,2812人,耕地只有约500

7、亩,人均0.19亩。(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河南小靳庄是单一自然村,132户,563人,耕地620亩,人均约1.1亩。(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湖南秀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285户,1051人,耕地1792亩,其中水田1337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水田1.2亩。(孙龙)沙洋县的人均水田多,还可从出售的商品粮看出,自1987年以来,沙洋农业人口每年人均售粮都超过1吨,为全国南方水稻产区卖粮最多的县。沙洋农村居民住房每户占地面积一般为2亩左右,前有禾场,后有果园和林地,这也是沙洋村民不愿

8、集中居住的原因,也可从侧面说明沙洋农村人均占地较多。人均耕地特别是人均水田多,又有坡度较缓的荒山可开垦。因此,村民们不必为节省耕地而居住在一起。这是沙洋自然村规模小的另一原因。由于田多人少,就不断有外来移民来此耕种并定居,这是沙洋多姓杂居的主要原因。自然村规模小,多姓杂居,使得沙洋县域内的农村无法形成具有封闭性、排外性的强宗大族。其主要表现为,宗族组织的形态不完备,宗族内的封闭性相对较弱,宗族间的敌视性大大下降,宗族内的凝聚力也较差。沙洋绝大部分农村的一些宗姓早在日军入侵前已没有祠堂、族谱、族田等宗族组织所必须的物质形态,笔者在沙洋县域内的十里、毛李、后

9、港、沈集走访过不少当地大姓中70多岁的老人,他们大多只知道自己祖宗的公共墓地所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