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ID:24099723

大小:47.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_第1页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_第2页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_第3页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胡珊范淑玲(江丙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34000)【摘要】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祌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丙平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推荐临床应用。【关键词】普瑞巴林带状疱疹后祌经痛【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

2、52(2014)23-0148-02带状疱疹后祌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后遗症,多为皮肤刀割样或闪电样疼痛,影响患者的正常睡眠及工作,降低牛.活质量。PHN是指急性带状疱疹治愈后疼痛持续性发作>l个月或急性期后阵发性疼痛>3个月,目前常选用非甾体消炎药、麻醉性镇痛药等治疗,虽然可以起到一定止痛效果,但副作用较多[1]。普瑞巴林是一种新型抗惊厥药物,兼兵镇痛作用,已被批准用于PHN的治疗[2]。木文观察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普瑞巴林治疗PHN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PHN患者60例,其中男42

3、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3±8.6)岁。入组标准:符合IASP关于PHN的诊断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6分,均具有带状疱疹病史及体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病及有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釆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5.6±8.1)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64.8±8.3)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1.2治疗方法观察组:第1天口服普瑞巴林(乐瑞卡,美国辉瑞公司生产)75mg,第2天起早晚各口服

4、75mg,直至第4周末治疗结束。对照组:第1天晚上睡前口服卡马西平100mg,第2天起剂量增至200mg,分2次口服;第3天起增至300mg,分3次U服,连续治疗1周,后逐渐增量至每日600mg,分2〜3次U服,直至第4周末治疗结束。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合并艿他严重疾病予以停药。1.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1.3.1疼痛程度评价采用VA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由患者在一根长为10cm的直尺上,根据疼痛程度进行标记,无痛端至标记处的距离为痛觉评分。按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进行疗效评价:显效:疼痛明显缓解,VAS值下降超过75%;有效:中度缓解,VA

5、S值下降超过50%;无效:未缓解及稍冇缓解,VAS值下降小于50%。显效及冇效患者例数占总入组患者比率为有效率。1.3.2不良反应观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恶心呕吐、头晕等,由患者本人或家属记录,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予停药。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plUSmn;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疼痛指标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1〜4周的观察点,观察组

6、的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1两组患者VAS值变化比较(x-±s)组别例数VAS治疗前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妇3周治疗后4周观察组308.22±0.735.85±0.83*#4.09±0.77*#3.18±0.71*#2.45±0.59*#对照组308.08±0.807.95±0.355.97±0.63*5.43&plu

7、smn;0.52*3.51±0.82*注:与服用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2两组疗效比较[n(%)]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3016(53.4)10(33.3)4(13.3)26(86.7)对照组3010(33.3)6(20.0)14(46.7)16(53.3)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有10例(40.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8例(60.0%)出现不良反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