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

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

ID:24169218

大小:6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_第1页
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_第2页
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_第3页
资源描述:

《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销陆丙甫漫长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留卜了沉秉的历史包袱,其中也包括不健康的治学方法。我閩素称礼仪之邦,社会崇尚读书论学,可惜两T年来无数的读书人,对于研究新问题S少兴趣,而把绝人部分精力用于以“替圣人立言”为主要U的的经学之屮。封逑社会的一•部正统文化史,主要内容就是以少数懦家经典为起点,加上后史注释这些经典的各类“注”(传、笺、解、章句等等),以及对“注”进一步注释的“疏”所一起构成的一个内部无比庞杂而对外封闭的学术体系。“五四”以来,我们对封建文化在政治思想上作了不少冇力批判,但从方法论角度所作的批判就相

2、对来说很不够。这也是封建的幽灵常常披上新的外衣反复出现的原因之一。多年来“左”的思想朿缚,显然以经学态度对待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有深刻的联系。现代认知科学证实,人的思想方法、心理习惯比起具体的观点、肴法,是一种更为稳定和难以改变的东西。在一个古老民族面临巨人变革的今天,思想方法的现代化,显然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经学方法有多方面的表现,本文仅从注释性方面作些初步的批判。“注释性”的方法,其前提是先圣每句话无不都是“微言人义”,因而就可以丼且应该去作无穷的注释、发掘,以求得越來越深刻、全而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前人的学说当然足很

3、重要的,但为此进行无穷的W论,则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类语言根木上就是一种具冇很大模糊性的交际丁.具,说者无法(也无须)用仑表达B己所知的有关一切,听者也无法(和无须)从屮理解说者想说的一切。换言之,一切表达和理解都是极为相对的。而且这种相对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语义学、语川学(pragmatics)和脊关语义的竹学,特别是当代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对此有详从的论述。我们这里只能从常识的角度稍谈几切。人们运用语言,只是将自己所能感知到的区别表达出极小极小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可以感知到光谱十的颜色是迕续变化的

4、,能分割成无限多的部分,似人类语言只能表达出人致七个阶段的区分。我们可以使表达不断精确,但永远不可能绝对精确。语言可以不断发肢,似人的感知和认识也不断发展。“辞不达意”的矛盾是永远无法消除的。表达中总是省略了许多特殊细节。如“你有钱叫?”这切话,说者可能是想M你借钱,也可能是想借钱给你,当然也可能足其他种种动机,你以有了解当吋背景(对话者双方的经济情况及关系等等)才能较确切Y解其语义。当然说话者可以把A己的动机讲明确点,但这样他又无从表达人际矢系屮常常需要的委婉语气丫。何况在许多父杂历史背景或兌杂心理矛质中,不少语义和动机常常难

5、以表达清楚。由此可见语言表达的相对性。闩常语言尚如此,关于学说的理论陈述就更不川说了。因而黑格尔说,“语言实际上只代表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上述例子也反映了理解对于其体竹景知识的依赖。在竹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可以恢复一些表达时省略丫的细节。但是我们无法把所冇细节都父原,所以理解也总是不完全的。W一方面,理解吋必须要添加进理解荞因联想而产卞的某些新的细节。因此理解总奋某种程度的曲解或创造。任何汄识、理解的过程,都是能动的倍息加工过程,或再创造的过程;这种过程因各

6、人知识背景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以从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对诗歌、音乐和文学形象的反应的差别屮看出。魯迅说:“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髭的消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眼里,也许变成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这不仅是就艺术形象Ifij言,也适用于理论陈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受并无绝对的区別。理解如M感受一样,或多或少总带有个人的色彩。听话者永远X法达到M说话者完全一致的理解,同时代的人之间尚且如此,不同时代的人,由于知识竹景的E大差异,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对前人学说的理解,总有点“以

7、今推A”、“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某种程度的引屮,带奋今大吋代的烙印,以及个人的色彩。甚至我们对于自己好多年前写的东西,有些地方会有新的理解,有些地方会感到不理解了,总之是不同于当初创作时的理解。我们写任何一篇文章,都冇许许多多的信息背景。而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时显然无法恢复当时的所柯的这些背景,包括当时的创作欲望、灵感、冲动、联想等等。换一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先前的作品也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理解。那么,我们乂如何去完全:il•:确地理解他人或前人的文章呢?历史上有许多“A己竹叛自己”的例子:许多学说的创始人到了晚年,对于自己早期

8、的言论和学说会作出截然不同于当初动机的解释,有的是因为地位改变而故意曲解。冇的倒的确是因为理解改变了的缘故。我们还应该注意这样一种情况,人们能够称呼一个事物或陈述一种现象,并不一定就是充分理解了。正如我们能称呼一个人,并不一定认识或了解他。许多人的滔滔不绝、满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