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ID:24477818

大小:8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_第1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_第2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_第3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_第4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装订线姓名班级考号▽▽▽▽▽▽▽▽▽▽▽▽▽▽▽▽▽▽▽▽▽▽▽▽▽▽▽▽▽▽▽▽▽▽▽▽▽▽▽▽▽▽▽▽▽▽▽▽▽▽▽▽▽▽▽▽▽▽▽▽▽▽▽▽▽▽▽▽▽▽▽▽▽▽▽▽▽▽▽▽▽▽▽▽▽▽▽▽▽▽▽▽▽▽▽▽▽▽▽▽▽▽▽▽▽▽▽▽▽▽▽▽▽▽▽▽▽▽▽▽▽▽▽▽▽▽▽▽▽▽▽▽▽▽▽▽▽▽▽▽▽▽▽▽▽▽▽▽▽▽▽▽▽▽▽▽▽▽▽▽▽▽▽▽▽▽▽▽▽▽▽▽▽▽▽▽▽▽▽▽▽▽▽▽▽▽▽▽▽▽▽▽▽▽▽▽▽▽▽▽▽▽▽▽▽▽▽▽▽▽▽▽▽▽▽▽▽▽▽▽▽▽▽▽▽▽▽▽▽▽▽▽▽▽▽▽▽▽▽▽▽▽▽▽▽▽▽▽▽▽▽▽▽

2、▽▽▽▽▽▽▽▽▽▽▽▽▽▽▽▽▽▽▽▽▽▽▽▽▽▽▽▽▽▽▽▽▽▽▽▽▽▽▽▽▽▽▽▽▽▽▽▽▽▽▽▽▽▽▽▽▽▽▽▽▽▽▽▽▽▽▽▽▽▽▽▽▽▽▽▽▽▽▽▽▽▽▽▽▽▽▽▽▽▽▽▽▽▽▽▽▽▽▽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        和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评价方式除了       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       课程。4、写作教学应抓住取

3、材、      、      、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5、“总体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           、           的统一。具体说来,突出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三个思想。6、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7、新课程标准整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改探索的成果,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母语教育的经验,体现了国家对语文

4、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       、       、       和     ,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8、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9、课程目标从        、        、           三个方面设计。10、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       、      、口语交际、          。 11、语文课程标准包括      、          、       三部分内容。12、语

5、文教学要注重        、        ,注重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1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4、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的开放、      的开放、        的开放。15、对于“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应注意      、         、         特点。16、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和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

6、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的过程中进行。A、平等对话  B、和谐相处  C、努力创造  D、互相合作2、(   )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A、写作  B、阅读  C、识字  D、口语交际3、(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A、综合性学习  B、阶段性学习  C、总结性学习  D、实践性学习4、(   )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第9页(共10页)第10页(共10页)装订线

7、姓名班级考号▽▽▽▽▽▽▽▽▽▽▽▽▽▽▽▽▽▽▽▽▽▽▽▽▽▽▽▽▽▽▽▽▽▽▽▽▽▽▽▽▽▽▽▽▽▽▽▽▽▽▽▽▽▽▽▽▽▽▽▽▽▽▽▽▽▽▽▽▽▽▽▽▽▽▽▽▽▽▽▽▽▽▽▽▽▽▽▽▽▽▽▽▽▽▽▽▽▽▽▽▽▽▽▽▽▽▽▽▽▽▽▽▽▽▽▽▽▽▽▽▽▽▽▽▽▽▽▽▽▽▽▽▽▽▽▽▽▽▽▽▽▽▽▽▽▽▽▽▽▽▽▽▽▽▽▽▽▽▽▽▽▽▽▽▽▽▽▽▽▽▽▽▽▽▽▽▽▽▽▽▽▽▽▽▽▽▽▽▽▽▽▽▽▽▽▽▽▽▽▽▽▽▽▽▽▽▽▽▽▽▽▽▽▽▽▽▽▽▽▽▽▽▽▽▽▽▽▽▽▽▽▽▽▽▽▽▽▽▽▽▽▽▽▽▽▽▽▽▽▽▽▽▽▽▽▽

8、▽▽▽▽▽▽▽▽▽▽▽▽▽▽▽▽▽▽▽▽▽▽▽▽▽▽▽▽▽▽▽▽▽▽▽▽▽▽▽▽▽▽▽▽▽▽▽▽▽▽▽▽▽▽▽▽▽▽▽▽▽▽▽▽▽▽▽▽▽▽▽▽▽▽▽▽▽▽▽▽▽▽▽▽▽▽▽▽▽▽▽▽▽▽▽▽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5、(   )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A、形成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