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

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

ID:24714820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_第1页
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_第2页
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_第3页
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之以为利 动而以为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之以为利动而以为用  摘要:回想起漫长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一节中心学校级别的教学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女教师,那“教之以为利,动而以为用”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启发了我。  关键词:细处;小处;围绕;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39-02  34年弹指一挥间。回想起漫长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一节中心学校级别的教课,执教者是一位女教师,那“教之以为利,动而以为用”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启发了我。  笔者之所以拿这节课“说事”,不只是这节课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主要是这

2、节课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听课的二十多位老师对这节课都有别样的感受,虽然是教学公开课,却令人感到亲切、熟悉,都认为这几乎就是一节“常态课”。这样的课是真实的,而非导演的场秀;这样的课是高效的,而非;这样的课才有现实意义,因为平时的课大抵如此:教、练、评,引导练习,巩固提高。“年年乞与课堂巧,岂知课堂巧已多”听课中,笔者却有“见素抱朴”的感觉。是,一些回归,应是一种必然,一些“笨拙”,有时比巧高明。在下课时,笔者心底蓦然生出一句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只是那时还不明白这句话和这节课的内在联系。4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布置新房,妻子要求用具样样不缺

3、,装饰品俱到,最后审视良久,说:中间这块空间再放一个衣架就更好了!丈夫忍不住说:都满了,我们怎么走?当忘记最终目的,结果只能是忽略了人。我们的课堂何尝在不经意间就忽略了主体的存在和需求呢?譬如教室,有了墙和窗,才能围起一方空间;方印模子,有了模板,才能印出糕果老子因此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课堂教学与之联系,教师的讲,不正如那“有”吗?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不正是那“无”吗?而正是这种看似“离开”教师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无”,才能使教师的教(即“有”)起作用这也正是题目“教之以为利,动而以为用”的意思。  我们常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蕴

4、含着“无”的味道。“无”要求老师节约一些时间,“无”多一点,学生个体活动就能多一些,教之利也才能起作用。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教师的自觉和自律,那就是要求教师自己克服潜在而强烈的自我展现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回归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需要教师有利于学生的教,更需要把让学生消化、内化、转化的时空――这种的“无”,慷慨地赐与学生。否则,那只能是一句空话、饰语。  ――关于如何巧妙全面高效的教,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就“无”而言,首先“无”不是一种放任。作为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无”仍然而且必然地应处于教师的视线之内、把握之中,教师的角色就如台前转

5、到幕后,其实并没有离开。其次,“无”不是一种设计的空白,而是一种设计的内容:以学生的想、说、写、做为主。第三,既然“无”的时空是一种设计,教师也没离开,那么教师又起什么作用呢?那就是在“无”4的时空里又发挥着“有”之利于学的作用:个别辅导,及时纠正;收集典型普遍之错例,集体进行讲评指导。  这就产生一个新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工作要注意些什么呢?  1.从细处落实,在小处着力人常明于大而昧于小。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效。数学知识的理解,各种技能的掌握,通常从细处不断地强化、规范。就如这节课黄老师在纠正学生分数除法计算时的错误时,从把“÷”转化为“×”,从把

6、除数转化为倒数,反复讲解,不倦教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如写文章一样从大处着眼,细处着力。唯有如此,所学才能真正消化、内化、强化,且有助于学习数学规范行为的养成。因此,“无”之以为用,当从细处落实,在小处着力。  2.围绕性质原理,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无”的时空里,提高效率自然也应是教师的教学追求。对于常识化了的知识方面的错误,比如“■-■×■”学生计算为=0×■,比如■÷■+■,学生计算为=■×■+■,比如“一个数的■是6,求这个数”学生列式为6×■等,教师的辅导和纠正是轻松的,水来土淹,见招拆招。但也应抓住根本:“两级计算,

7、乘除法为先”、“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一个数的■是6,求这个数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即求()×■=6,引逆运算为6÷■”等。而对于一些复杂灵巧的问题,则更应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比如“甲∶乙=3∶5,乙∶丙=2∶3,求甲:丙=∶”,除了展示过程甲∶乙=3∶5=6∶10,丙:乙=3∶2=15∶10,得出甲∶丙=6∶15=2∶45应说明对照的标准即单位1应相同,更应指出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而这两点,正是单元知识的基本重点。让学生明白,抓住所学知识的基本点,难题也易迎刃而解。看似“巧”法,但其实运用的仍然是所学的知识,其实是知识的根本性质、原理而已。也可

8、以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3.巧为难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