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概念和分类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

ID:2477488

大小:6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1-16

上传者:U-1889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_第1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_第2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_第3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_第4页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投资的概念和分类一、投资的概念投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随着经济生活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半富,投资已经成为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经济概念。广义的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收益投入经济要素,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在上述广义的投资概念中,经济主体即投资者,包括经济法人和自然人,在现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他们表现为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政府以及外国厂商等。预期收益不仅包含着投资的动机与目的,也体现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包括可计算的微观经济收益,还包括不可直接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投入的经济要素,是指从事建设和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要素。它可以是现金、机器设备、房屋、运输工具、通讯、土地等有形资产,也可以是劳务,还可以是专利权、商标、工艺资料、技术秘诀、经济信息等无形资产投入的事业或领域,可以是建设领域、生产领域,也可以是流通领域、服务领域;可以是固定资产,也可以是流动资产;可以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可以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投入的形式,包括直接投入、间接投入。投人的地点,包括国内和国外。上述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一概念更多地偏重于理论概括。因为实际上,在实际管理工作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投资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讨论范围,总是给投资限定了一个较之广义的概念要小的范围。经济学家们一般是从“经济”和“金融”两层含义上来概括和认识投资的。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A·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投资:“必须注意:对于经济学者而言,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对于一般人而言,投资的意义仅仅是购买几张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购买街角的地基或开立储蓄存款的户头。必须弄清这种混淆之处:如果以我的保险柜中取出1000元把它存于银行,或用来从一个经纪人那里购买普通股票,仅就这一行动而论,经济学者认为投资和储蓄都没有增长。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产生时,才有投资;只有当社会的消费少于它的收入,把资源用于资本形成时才有储蓄”。美国斯坦福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赫伯特·E·杜格尔与圣克拉拉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弗朗西斯·J·科里根1920年合著的《投资学》一书对投资的金融和经济概念作了如下描述:“从投资者或资本供给者的观点来看,投资是投入现在的资金以便用利息、股息、租金或退休金等形式取得将来的收入,或者使本金增值”。“从这种金融的立场出发,储蓄和投资是否用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用途是无关紧要的。”“无论是投资者从别人那里买进证券,还是把资金用于新的资产,都没有关系……实际上,一般意义上讲,大多数投资都是金融资产在其所有者之间的转让。”“关于投资本质在金融意义上或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这些意见,明显地不同于它经济上的含义。后者有这样的意思,即它是以新的建筑、新的生产者的耐用设备、或追加存货等形式构成新的生产性资本”。在我国,“投资”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实际经济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随着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比较多地借鉴了苏联模式,同时引进了“基本建设”的概念和管理体制。在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企事业单位的一切收入要上缴财政,一切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和流动资金都由财政统一拨付,也就是说,国营企事业单位的资本金都是国家的,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在那时,“基本建设”这一概念基本上可以满足当时的实际管理工作及理论研究的需要。进入 80年代以后,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始迅速推进,为适应当时管理更新改造资金的需要,理论界提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部分内容。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的,是流动资金投资。之后,随着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又出现了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的概念。可以说,在我国理论界对“投资”这一概念的概括和理解,也并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这一概念。因为,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我们所谈的投资对象是一定的。在本书中,我们使用的是投资的广义概念,即包含经济意义上的投资和金融意义上的投资两方面的内容。二、投资的分类1、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按投资的方向划分,可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用于建造购置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直接用于生产经营,并以此获得未来收益的投资行为。实物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积累的直接实现者,即通过实物投资最终完成和实现社会的积累,而后者只是一种间接的过程,投资者以最终获得金融资产为目的,至于这些资金怎样转化成实物形态则与证券投资者没有关系。金融投资,也叫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的资金并获得金融资产。投资者用自己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或国债券等有价证券,然后凭有价证券获取收益,由有价证券的发行者去进行实物投资。由于投资者主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阶证券。又是以金融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称为金融投资。个人在银行储蓄的行为严格讲也是一种金融投资,其获得的存款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对宏观经济的各个范畴,例如国民收入、储蓄、分配等等的影响是不同的。2、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按投资的地域划分,可分为国际投资和国内投资。国际投资亦称“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指一个国家向国外进行经营资本的输出。这种输出可以是私人资本也可以是国家资本但不包括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外的赠予、赔偿,以及纯属借贷资本输出范围的各种贷款活动。国际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基本形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投资方向不局限于经济落后地区,各发达国家的私人资本也要互相渗透,甚至还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现象,从本质上说,国际投资是为过剩资本找出路,利用国外某些有利条件获取高额利润。但同时,国际投资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并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国内投资,是指国家、企业单位、个人在本国境内所进行的投资国内投资的总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积累能力的大小和经济实力的强弱。3、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按是否具有参与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划分,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直接将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或其他企业一定比例的般份,通过一定的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管理、销售活动以实现预期收益。直接投资可分为国内直接投资与国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1)加入资本,不参与经营,必要时可派出技术人员和顾问,给予指导;(2)开办独资企业,即由一个国家的一个公司独立投资建立企业,独自经营,企业归投资者一家所有;(3)设立合资企业,由合作各方共同投资,并指派拥有代表权的人员参与经营;(4)买入现有企业般票,通过股权取得全部或大部分经营支配权。间接投资通常是指投资者以购买他国或本国债券、股票的方式所进行的投资。间接投资者按规定收取利息或红利,但无权干预投资的具体运用,也不享有任何特权4、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按投资资金周转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部分。基本建设投资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及相关投资。主要包括工厂、矿山、铁路、桥梁、港门、农田水利、商店、住宅、学校、医院等工程的建造和机器设备、车辆、船舶、飞机等的购置。基本建设投资的经济实质是进行固定资产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更新改造投资是指以设备更新、企业技术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投资的经济实质是进行内含扩大再生产。流动资产投资是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需劳动对象、工资和其他费用方面的货币的预先支付。对于流动资金是否属于投资范畴,在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中尚存在分歧。一种认识是流动资金是一种短期垫支行为,流动资金投入以后,经过生产和流通,产品销售出去,流动资金就收回了,所以,它并不符合投资是价值垫支的定义,不能做为投资另一种意见认为,流动资金的投入是投资行为,其主要理由是,流动资金不是一种短期垫支,尽管流动资金周转要比固定资金周转快,但由流动资金在循环周转中的继起性和并存性的决定,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流动资金中有一个最低稳定额,这一部分流动资金只要生产经营持续进行,实际上是无法收回的,它是属于长期资金的性质。5、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按投资在扩大再生产中所起作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外延性投资,是指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场所,增加生产要素数量的投资,它代表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其投资形式如直接开厂设店中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形式。外延性投资的实质,是从投资要素量的增加上来扩大投资规模以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内含性投资,是指用于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改善劳动经营组织的投资,它代表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其投资形式如挖潜、革新、技术改造等。内含性投资的实质,是从提高投资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强劳动过程的组织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上来促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6、经营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和政策性投资。经营性投资又称盈利性投资,西方国家中也常称为商业投资,是指为了获取盈利而进行的投资,项目建成以后,以经营方式使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的项目投资都属于经营性投资范围。政策性投资又称非盈利性投资,是指用于保证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要而不能或允许不能带来经济盈利的投资。政策性投资虽然不能带来经济盈利,但却能带来社会效益。政策性投资分两种类型:一类是本身就不属于生产经营,因而不存在盈利可言的项目投资;另一类本身是生产经营性支出,存在着潜在的盈利性。由于价格不合理及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必然发生亏损,这是国家允许的并有相应的政策规定。政策性项目社会效益显著,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设施,其投资水平高低和投资规模的大小对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全面而又深远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但由于它的非盈利性,很难将诸如企业和个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标的投资者的资金用于这些项目上,所以,必须有政府的参与,由政府利用财政资金从事这些项目的投资,或利用财政资金作为经济杠杆,吸引其他投资主体的投入。7、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按照投资的经济用途划分,可以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是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投资。在我国,它是按投资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直接用途来确定的。如在新建工厂投资中,用于生产车间、实验室、办公室、其他生产用建筑物以及生产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安装的投资。生产性建设投资。能直接增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能力,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提高国民经济技术水平,也是进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非生产性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其他非物质生产的投资。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包括住宅建设的投资;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建设的投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方面建设的投资;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的投资;科学研究建设的投资;金融、保险业建设的投资;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建设及不属于上述各类的其他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在一定时期内直接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的投资规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有计划地扩大生产性建设投资的同时,要保证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相应增长,使人民生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非生产性建设增长过快、比重过高,也是不正常的,会造成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反过来又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8、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按投资是否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可划分为预算内投资和预算外投资。预算内投资是指纳入国家预算安排的投资。其中,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包括中央财政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基金和地方财政中由国家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以及中央财政中的其他专项建设援款完成的投资;预算内更新改造投资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内更新改造投资。预算外投资是指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运用自行支配的物力财力、各种专项资金和其他自有资金以及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借款所安排的投资。9、其他分类按其他一些分类标志,还可以将投资做另外一些分类。例如,按投资主体划分,可分为国家投资、企业单位投资、个人投资;按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财政投资、银行信贷投资、企业自筹投资、证券投资;按企业性质划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乡镇企业投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按项目是否纳入国家计划,可分为计划内投资、计划外投资等等。——融资投资实用全书,文明等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8月一、投资概念和分类(一)投资的一般概念投资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今天,无论政府、公司企业、金融组织还是个人,作为经济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直接进行或间接参与投资活动。不过,尽管投资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至为广泛且十分突出,大多数人对“投资”一词的确切内涵却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在对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就投资的一般概念做理论说明。从商品经济一般的角度观察,投资即投资者将货币或实物预先投放于社会再生产领域,以形成某种资产,并借以获得未来收益的经济活动。投资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投资者即投资主体的利益追求,取得某种未来的收益。作为特定性质的经济活动,投资体现为一种资源垫付行为。从物质运动内容上看,投资发生的过程,也就是货币、物资、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的投放、消耗或运用过程。投资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某种生产能力(或某种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投资的收益只有在投资形成的生产经营或获利能力有效发挥时才能逐步实现。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意味着为争取将来利益而对现实消费的抑制。在一般情况下,投资后最终获得的回流价值必须大于投资时所预付的价值;否则,投资便失去了意义。为取得未来收益而进行投资预付,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途径。例如:当公司投入 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厂房、机器设备等的购置、建造或技术更新时,实际上是通过增加固定资产的数量或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来形成、扩大生产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壮大和改善固定资产体系的投资;当公司扩大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购置储备,增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流动资产时,同样可以扩大生产能力,这是一种基于提高流动资产供给水平的投资;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或长期债券,可以获得金融资产,并可据以在将来取得股息、红利或债息收入,乃至实现控股目的,直接将其他公司的资产转化为本公司的资产,当然也是投资。不管体现什么形式,形成什么内容的资产,但凡以取得未来收益为目的而在社会再生产领域内发生的资源垫付行为,在理论上均属于投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对我们这里所说的投资收益不能作片面、绝对的理解,即不能理解为只是以明确的货币数量形式表现出的收入对支出的增加。在有些情况下,投资收益的获得是难以进行价值角度的量化表现的,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收益。例如,从事某些公用事业投资,往往不会看到直接的利润回报,表面上就是没有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然而事实上,这类投资可能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条件,从而可以显著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即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收益中实际上已包含了对这部分投资的回报,只不过这种投资的收益采取的是间接、隐蔽的形式,难以明确地量化和显示出来罢了。(二)公司资本投资与投资主体公司投资,简单地说,也就是以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的投资。而公司的资本投资,则是指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围绕着其生产经营中所需资本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改善而进行的投资(由于公司的投资活动主要体现为资本性投资,为叙述简便,以下如不特别指出,我们所说的公司投资均指公司资本投资)。在有些情况下,存在于一个股份公司中的投资活动,由于并不以该公司为投资主体,因而也就不能视作公司投资。换言之,公司投资与在公司中进行的投资并不是同一概念。举例来说,某个电力公司的扩建工程,被国家列为某个五年计划内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该扩建项目工程的决策并非由公司决策层自主进行,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组织进行,并通过财政预算分配给全部资金;同时,人力、物力的调配供应也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它事实上并非是以该电力公司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而是政府的投资。因为这时实际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该公司,该公司不过是受国家委托,作为具体实施者之一而参与这项投资。由此可见,理解公司投资这一范畴,首先还须明确投资主体的涵义;否则,我们就可能把公司投资与其他某些投资混淆起来,把某些不属于公司投资的内容划入公司投资的范围。那么,什么是投资主体呢?简言之,它是指具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自我筹措、运用投资资金,并拥有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同时承担投资风险的经济主体。将这一定义分解开来便可以看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投资主体需要具备四个条件要素:第一,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投资主体首先应是投资决策的主体,它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投资,向哪个方向投资,采取何种形式、何种技术内容投资,进行多大规模的投资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即它必须在一项投资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投资决策权是得到法律认可的,是在不违背法律和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前提下正常行使时应当受到保护的。第二,自我筹措并自主运用投资资金。投资主体同时还须是资金筹集与运用的主体。无论其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形成于何处,均应是由其自身设法筹集到的,包括进行内部积累和自外部融通资金(前者如扩大利润的投资性分配、内部集资;后者如向银行借款,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而对资金的使用,也是完全可以自主决定的。 第三,拥有对投资所形成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投资主体还须是投资直接成果(对公司资本投资来说,主要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资产体系)的权益主体。从理论上说,这种权益应当体现为所形成资产的所有权,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只是体现为经营权。在我国,除国有企业外,其他投资主体如政府、集体与乡镇企业、个人、外商等,对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一般均拥有所有权;而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目前拥有的一般是资产的经营权——这与国有企业产权的性质、积累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某些原因有关。第四,自我承担投资风险。投资主体还必须是投资责任主体。作为投资项目的法人,它要对投资的结果负责,承受风险。投资成功,投资主体固然受益,而投资失败,责任也应由投资主体自行负担,其他经济主体没有义务包揽或与其分担。以上四个条件要素,缺一则不成其为严格意义上的投资主体。公司资本投资也就是符合(至少是基本符合)上述各项条件的公司制企业的资本投资。在前而所举的例子中,该电力公司既非投资决策主体,亦非投资资金的筹措主体,同时也不承担投资风险(至少是可以不承担非主观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责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主体。过去,我国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基本上是政府一家。随着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逐步转换,投资主体已渐趋多元化。就企业而言,一方面,国有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与投资决策权,进行资金市场融资的条件不断改善,由内部进行积累的能力逐步提高,各项经济责任制也趋于强化;另一方面,非单一国有性质的、采取股份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在企业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其投资的自主性更强。从总体上看,公司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角色份量正日益加重,其资本投资在全社会的总资本投资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必将进一步成为我国生产经营投资领域里的基本力量。(三)公司资本投资的分类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的方法视投资类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了解公司资本投资的分类是必要的。通常公司的资本投资可按不同的标准作如下分类:1、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按投资的内容划分,公司投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两类。这也是最为基本的投资分类。固定资产投资是形成公司生产经营能力或生产的物质基础的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是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能力正常发挥作用而在原材料和产品储备、人工等方面进行的投资。这两种投资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2、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从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看,可将投资分为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类。只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局部,不会影响公司整个前途的投资称为战术性投资,如为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而进行的投资;涉及公司生产经营全局,可能改变公司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结构,从而能够决定公司未来面貌与命运的投资,称为战略性投资,如改变经营方向、大幅度增加新的主要产品产销的投资。3、独立性投资和相关性投资从投资方案之间的关系看,可分为独立性投资和相关性投资两类。如果一项投资可以不依赖于其他投资而独立实施,这项投资称为独立性投资,如购买一台设备,建设一条生产线等。如果一项投资需依赖于其他投资才能实施,该项投资就称为相关性投资,如建设电厂,必须相应地架设输电线路公路的配套投资;等等。4、发展性投资和重置性投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建设煤矿,必须相应地进行铁路或按投资与公司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关系,可以将公司投资分为发展性投资和重置性投资两类。所谓发展性投资,就是可以增加新的生产经营能力,从而导致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的一类投资,如建一座工厂或增加一条生产线等,它属于扩大再生产范畴;重置性投资则是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而进行的投资,如更新原有设备,对原有设备进行大修理等,它属于简单再生产范畴。二、影响公司资本投资的因素 一个公司是否投资、如何投资,以及其投资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一系列内、外部和主、客观因素。其中,以下几个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一)公司的投资决策权限与宏观干预程度前曾述及,公司投资是由公司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的投资。而在投资主体的应有内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拥有相对独立的投资决策权。在公司完全没有自主进行投资决策的权力时,也就没有公司投资主体和公司投资活动。进一步说,公司所拥有的投资决策权限的大小,又直接决定着公司投资的范围、程度与形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倘公司拥有的投资决策权限较大,则公司投资活动的频度就越高,可选择的投资领域与形式就更为广泛,内容就越丰富,其在全社会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就越突出。国家的干预程度,对公司投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公司投资也不例外。国家通过产业倾斜发展政策特别是各种经济杠杆的区别运用,造成不同投资活动的利益差异,以鼓励或抑制企业的不同投资行为,保证资源配置总体优化,实现总供求均衡。显然,对公司投资的宏观干预越是强烈和频繁,公司投资在需求、结构、效益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例如,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开征,就会使非短线项目投资因税负加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贷款利率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融资成本,也会对公司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二)领导者的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人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意识、品质的总称。它突出地体现为企业领导人创造革新、开拓进取的主动性。在企业投资决策权限较为充分的情况下,企业家精神的有无与强弱是决定企业、公司投资行为与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公司现行的生产活动没有遇到明显的困难时,缺乏企业家精神的公司领导人是不会产生强烈的投资意愿的。在他们看来,在这种背景下展开投资活动便意味着带来更多的麻烦和风险(当然,在投资要素主要由国家无偿分配,投资总是能在无风险的情况下使公司资产扩大进而为公司领导者获得某些权益时,情况将会不同。不过,这时的投资通常也已不是公司投资了)。他们只是在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已出现了严重问题、不得不依赖投资来维持生存时,才会被动地进行投资活动;或者仅仅是由于利益追逐的基本本能而沿袭他人所采取的方式、内容,进行缺乏创意的、追随式的投资。然而事实上,公司生产经营的现状即便是平稳的,也并不意味着它不应进行新的投资——且不论现时表面的平稳之下可能已潜伏着生产经营的危机。具有不断开拓进取意识、企业家精神强烈的领导者,则任何时候都在考虑着公司新的发展目标,审时度势,不断捕捉着新的投资机会。而且,他们更重视的是创新、超前性的投资,而不是模仿别人,一哄而起地进行热点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他们还会更关注于投资行为的优化,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投资效益。当然,不顾客观需要与可能、无视总体利益和国家政策、法令规定,盲目进行投资扩张的行为,那是不能视作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的。(三)投资的预期收益水平公司是否要进行资本投资,如何获得报偿,在财务上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预期收益水平即获利能力的高低。投资最终是为了取得增加的收益,对于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的公司来说,尤其是如此。对于预期投资收益水平,可以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实践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计算投资的边际效率,即根据拟议投资方案实施后的各年预期收益,测算出一个使其总和与成本支出正好相等的折现率,这一折现率即投资的边际效率;然后再将其与投资者期望得到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若边际效率高于最低期望收益率,则该项投资即可考虑;反之则不能考虑。实践中,由于投资者一般不会仅满足于达到最低期望收益率或保本点上的水平,而要追求达到同类投资的平均收益水平,因此,计算出的投资边际效率指标,更多地是与部门、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资金市场利率相比较。一般说来,在若干投资方案的选择中,只要其他条件差别不是太大,则被肯定的总是预期收益水平最高的方案。 (四)投资风险如前所述,投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总是带有相当程度的风险性。在企业投资中,风险的大小也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投资的风险性是不能精确测定的,否则也就谈不上风险了。不过,对不同内容投资的风险做大致的估测,则是可以做到的。由于投资风险随着投资过程的延长而相应增大,因而越是投资期较长的公司投资项目,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测算便越重要。换句话说,投资风险对公司投资的决定作用在长期性投资中体现得更为显著。此外,从事不同内容投资的公司,其所面对的投资风险因素的多少和不同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也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总体产业结构扭曲严重,国家实施严厉的投资倾斜政策时,短缺性产业中的公司投资就几乎没有政策风险,经济风险通常也极小;长线产业中的公司投资则几乎要面对所有风险因素,尤其是政策与经济风险。又如,未曾经过市场检验的新型工业消费品生产投资,较之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投资,其经济风险显然也大得多。因此,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对不同内容的公司投资特别是决策的作用程度也是不一致的。(五)技术进步的状态公司资本投资还要受社会生产技术变革的影响。新产品转人入规模生产,新生产方法的实际推广运用,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建立,均只有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过程才能实现。事实上,投资常常就是出于技术进步的需要而进行的。当某一行业、部门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时,其内部的投资机会便会大大增加,导致该行业、部门内厂商投资水平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即便仅仅出于维持竞争中自身生存条件的目的,也会产生投资要求。当然,技术进步对公司投资需求水平提高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其所发生的行业部门内。某一产业领域中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会带动其他产业领域中投资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它们互以对方的生产为本身生产的供求对象。例如,新的重要炼钢方法的出现,首先会导致钢铁业投资增加,而钢铁业投资扩张,一方面形成对其他部门产品如煤炭、电力等的需求,刺激其相应扩张;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各部门创造了新的供给,为后者如机械、交通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面带动其投资相应增长,尽管后者的投资在技术内容上可能并未发生明显的变革。由此可见,只要社会生产的技术变革速度加快,无论是全面性的还是结构性的,都会使公司投资需求扩大。(六)融资条件公司投资需要大量运用资金,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投资活动,大多数公司仅凭动员自身的财力是无法完成的。这样,有没有足够的融资场所,融资工具的多少,融资成本的高低,公司进入资金市场的渠道是否通畅灵便,以及公司本身的资信水平等,都会对公司投资产生影响。(七)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的充分性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存在,任何产品的销路总是有一定限度的。由于受物质稀缺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公司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动力的来源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公司投资的规模一定要与公司未来产品的销路和原材料的来源相适应,切不可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地盲目投资。总之,决定或制约着公司投资行为与内容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公司投资决策者只有在充分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反复权衡各种背景、条件、利弊的情况下才有使投资优化从而获得成功的可能。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程序一项公司 资本投资决策,从产生意向到付诸实施,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按照特定的步骤顺序进行。我们把这种反映公司资本投资决策规律的工作步骤,称作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程序。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提出投资项目建议投资的发生,首先是因为公司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投资需要。投资需要有时可能是相当明显、直观的,有时则可能是隐蔽、潜在的。因此,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必须从分析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及由此引起的投资需要入手。一个公司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向其他方面拓展的可能?现有的生产经营能力是否过低,以致规模效益不理想?现有的厂房、机器设备是否过于陈旧、落后,而必须迅速加以更新?一种新出现的生产技术工艺采用后有可能大大提高本公司的生产效率,是否要着手引入?资源供给总是不能持续稳定地保证,应该怎么办?市场供求动态显示出对公司现有产品生产十分不利的征兆,应该如何应付?等等。任何公司要想获得卓有成效的发展,都必须不断地、主动地提出类似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也正是资本投资及其决策发生的前提,或者说,它们常常会促成资本投资动议的产生。例如,如果认为公司目前经济效益不理想,原因在于规模经济水平太低,则公司便可能产生扩大现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投资意向;如果认为现有生产内容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使公司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重障碍,公司便可能产生改变现有生产经营内容、范围的投资意向。围绕着不同的资本投资意向和目标,可能存在着多个实现机会,即在投资内容上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不同的投资机会,选择实施后的效应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例如,一家电器公司出于改变目前生产经营窘境的考虑,打算通过投资,形成某种新型家电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取代目前大路货的旧式家电生产,它就可以有多种产品选择,或者是某种新潮的多功能大屏幕彩电,或者是家用影碟机、电子游戏机、卡拉OK机等。然而产品内容不同的资本投资,在投资所需规模、投资完后的生产成本与效益水平、技术要素保障、风险程度等各方面均是有相当差异的,公司对不同内容资本投资的承受能力也会不同,这就要求对若干可能的投资机会加以鉴别、筛选,直至最后选定某个投资机会,亦即确定一个基本的投资项目框架,形成一个明确的投资动议。投资机会的筛选过程,是一个对备选机会不断进行排除的过程。被排除的投资机会可能是出于这样几种原因:(1)与公司投资的初衷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不足以满足打算实现的目标;(2)技术工艺较为特殊复杂,或存在传输渠道障碍,公司难以应用或引入困难;(3)拟议中的产品需求不乐观,成本、效益预期不理想,或缺乏比较利益;(4)不确定因素过多,因而投资的风险性过强;(5)与宏观产业投资政策的吻合程度低,难以得到政府部门的必要支持;(6)需要的投资额过大,公司无力筹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机会的筛选,主要是确定出一个拟议项目,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对象,因而是十分粗略的。在投资机会的选择过程中,也不需要格外复杂、详细的计算研究。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投资机会,决策者仅依靠其经验、判断力和简要的估测,即可予以排除。通过对投资机会的研究,选择出拟议项目后,还要进一步编制出项目建议书,以确定拟议投资项目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提出的依据与必要性;关于产品内容、项目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对资源条件及其他主要建设和生产协作条件的初步分析;投资的估算,资金筹措设想及偿还能力的大致测算;项目建设进度设想;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等等。此外,在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下,投资项目的建议书还要报送国家有关机关审批。(二)拟订投资项目的备选方案 一个资本投资项目要付诸实施,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式,其所涉及的各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因为需要与可能的双重制约而必须作审慎的选择。为了寻找到最合理的投资途径与方式,使投资项目的主要指标既满足公司发展的基本需要,又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并为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保证,就必须确定出科学的投资项目方案,而这首先又要求根据项目建议拟订出若干个全面、详细的备选方案。投资项目备选方案的拟订,需要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市场与政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这项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拟订的投资项目备选方案应有若干个,至少不能抵于两个,否则便无法进行比较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备选方案越多越好,因为那样也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资金与时间消耗。至于备选方案的数目,可以视该项投资的重要程度、规模的大小、选择余地的宽狭等酌情确定。2、每一个投资项目备选方案都应围绕着项目的主要内容、范围进行全面的设计,并且要突出重要问题与基本指标。特别是像投资额、新增生产能力、产品内容及规模、厂址、建设所需时间、项目技术水平、项目经济寿命期、投资建设组织形式、生产成本与盈利预期、投资预计回收期及资金筹措方法等主要目标参数,更需逐一加以明确的设计反映。此外,对于各种潜在的投资风险因素和相应的防范措施等,也应在备选方案中加以说明。3、拟议的各个备选方案,应在规划和反映的基本内容,以及所使用的指标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以便决策人员能够进行对应、综合的比选论证。(三)评选和确定投资项目方案备选投资方案拟订出来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对这些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作为指导、控制投资过程的纲领和基本依据。投资方案的比选,主要围绕着不同方案经济上的合理有利性、技术上的先进可靠性和实施条件的保证性等方面进行。由于不同的投资项目方案往往各有利弊,故比选必须注重综合性。例如有甲、乙、丙三个方案,甲方案投资额较小,乙方案未来收益水平较高,丙方案技术较为先进;但另一方面,甲方案收益水平相对较低,乙方案投资额较大,丙方案则对公司投资建设和未来生产过程提出了较高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孤立地看,很难说哪个方案更可取,这就需要决策者全面地加以权衡,抓住重点,进行综合论证。在对各个投资项目备选方案进行了比选论证后,决策人员就可以提出倾向性意见.将最具可行性的方案提供给最终决策者进行决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经过比选仍难以作出明确的取舍结论,则决策人员要将其各自的优劣加以归纳说明,提供给最终决策者作决断参考。倘在比选论证过程中,发展各项备选方案均无法令人满意,则不能随意应付,勉强劣中拔“优”地拍板定案,而应重新组织方案拟订和论证,必要时甚至可放弃投资意图。投资方案的比选、论证(包括其拟订)工作,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专门的可行性研究来完成的,而投资方案的最后确定,一般应由公司领导班子集体决议。(四)不断调整、完善决策内容把公司资本投资决策看作一个严密、动态的过程,则投资方案在实施前的确定并不意味着决策过程的结束。因此,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往往还需要随着实践中变化的情况进行不断地修改与充实;已作出的决策是否科学,也必须从实践结果中得到检验。事实上,任何系统性、多内容的决策,都难以做到完善无缺;而公司投资的复杂性,更决定着决策偏差存在的普遍性,只不过其程度会有所不同罢了。这就需要重视决策执行的效应,不断地、及时地组织信息反馈,以发现各种问题,纠正原来决策存在的错误,弥补其缺陷,随着实践的要求对原定目标及其趋近手段加以调整,从而使决策内容臻于完善。如果忽略了这项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就难以充分保证,公司投资的经济效益水平就会下降,甚至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五)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 这是公司资本投资决策全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在决策实施完成,亦即投资活动结束后,决策者即应及时地对决策情况进行总结,以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问题中汲取教训,揭示出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今后的资本投资决策提供借鉴。决策是否正确,首先反映在其实施过程是否顺利上。实施过程顺利,决策就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决策就往往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过,仅仅.考察这一点还不够。公司决策是否正确,一般还要求结合宏观要求和投资后的长期效应来加以评判。有时,一项决策初看起来,执行过程相当顺利,似乎是正确的,但细一分析,可能有损于宏观或社会利益,或为长远效益的发挥留下了隐患,它就仍不能视作正确;反之亦然。此外,一项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相对而言的。成功的决策中不会没有任何问题,而不成功的决策也不意味着毫无可取之处。这就需要坚持两点论,对任何结果的公司资本投资决策都要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水平的逐步提高。正是通过对大量决策工作的总结分析,积累起各种经验教训后才得以实现的。完整的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活动,主要包括以上几个步骤,而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均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步骤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往往交叉渗透。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严密的行为过程。——投资融资与资本市场化运作全书,王益民主编,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4月投资投资是指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投放资金的行为。从经济学念义讲,投资是为获得一定预期经济收益而进行的资金或资本物的投入及其活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下,投资有不同的涵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直接投放资本建造厂房、购置机器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股份经济的出现,投资更多的则是指为获取利润而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的经济行为。因此,资本主义经济中投资一词,既是指对生产、流通领域直接投放资本的实物投资,也是指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的金融投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资金范畴取代了资本,因此,社会主义投资活动表现为以资金垫支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并且与物质生产和流通紧密相联。社会主义投资通常是指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的经济活动。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投资的概念除包括实物投资外,也包括正日益发展的金融投资。从投资资金的价值来源看,总投资由净投资和折旧投资组成,即由国民收入中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部分与固定资产补偿价值的折旧再投资组成。投资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正是由于不断进行的投资活动,才推动着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同时,社会再生产的状况也对投资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投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而经济增长又是投资得以扩大的基础。投资活动与资金的周转、循环及生产流通紧密相联,投资活动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资的形成与筹集阶段,它是投资活动的起点,是一个投资资金运动周期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投资形成量决定着投资的运用盆与可分配量。第二阶段是投资的分配阶段,即投资在部门、地区之间及在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之间的分配,这一阶段是投资形成筹集与具体运用的中间环节,决定着整个投资结构的合理性。第三阶段是投资运用阶段,这一阶段是通过资金投入将投资转变为物质要素,是整个投资资金运动周期最基本的阶段。第四阶段是投资的回收与增殖阶段,即通过对所投资金的回收(包括增殖部分),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形成提供保证。这一阶段是投资资金运动周期的结束阶段,同时又是下一个投资资金运动周期的开始。投资活动的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使社会再生产得以持续进行,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 投资的分类多种多样,按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形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按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性质不同,可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按投资的融资手段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按投资项目的建设性质不同,可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恢复与迁建;按投资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投资、中观投资和微观投资等。对投资进行科学的分类,对加强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投资知识百科全书(上下册),徐文通等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10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