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

ID:2482600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_第1页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_第2页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_第3页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  课堂的有效引入是成功教学的开始,行之有效的引入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使学生自觉投入教学活动。毋庸置疑,新课引入是否成功,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笔者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中心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失,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初中代数课本中对“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是从温度计的零上零下开始,试图使学生理解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由此引入“负数”。实践表明,南方地区的学生通常对“零下”的概念体会不深,一些学生甚至认为用

2、“负数”来标示“相反意义的量”毫无必要。还有学生质疑:标注温度时直接注明“零上几度”、“零下几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采用负数。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很难自圆其说,事实上负数的引入也并非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因此,这是一种不成功的新课引入方式。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比如教材中关于讲解乘法公式(a+b)2=a2+2ab+b2的内容,教师让学生从几何图形(如图)去“发现”公式。这种方法表面上是从“实际”引入,也很“形象”,事实上这种方式却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公式中的a、b只是表示正实数。因此,该图形只是公式的一种集合解释,

3、放在公式产生后讲授才更为适宜。  笔者以为,新课引入的成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4  一是科学性原则。引入设计要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要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么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与教学目标无关、违背科学性的引人,即使生动、精彩,也只能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二是启发性原则。新课的引入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使引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三是生动性原则。丰

4、富有趣的引入能够使课堂变平淡为热烈,变枯燥为生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动机,使学生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引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提出问题法  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数学本身就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因而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入新课的一种良好方法。  例1.“负数”的引入。我们没有去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上的量”。而是一开始即向学生提出“5-3=

5、?”、“3-5=?”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很有吸引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演算的减法,总是被减数大于减数。而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经碰到过,只是无法解决罢了。学生会说:“不能减!”我们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肯定说:“欠2!”然后在这时引进记号“-2”标示欠2,并向学生给出“负数”的定义――4除零以外的算术数前添上“-”(我们称它做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学生既明白了什么叫负数,又弄清楚了引进负数的目的――为解决减法中被减数小于减数时的运算也能实施。在引进负数的概念以后,再讲它用来表示“相反意

6、义的量”的方便性。因为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负数的一种应用。  例2.无理数的引进。如果从存在无公度量引入,学生会感到抽象,难于接受。若提出问题:是不是有理数?2有没有一个有理数(nm),他们的平方等于2:这样的引入更便于学生接受。若中间再穿插介绍一点数学史――毕达哥拉斯扼杀无理数的发现的故事,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觉得大有兴趣和收获了。  例3.不等式的证明这节课,我们是从提出下列问题开始的:(1)一般的漱口盅(同时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实物)其口径与高相等,为什么?(2)甲乙两人从A到B地,甲用速度V1,行走一半的路程,

7、用V2行走另一半路程,乙则用一半的时间以V1的速度行走,另一半时间用V2的速度行走。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B地?我们提出这两个问题,骤然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议论不休。这时告诉学生,要使问题得以解决,必须用到不等式的证明。这就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即兴趣)投身到不等式证明的学习中去。  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因为所提出的的问题,一些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又不予以充分注意的实例,一些是他们过去也许碰到过而无法解决的,即使未碰到过而今提出来了,也觉得有思考的必要。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

8、要学”4,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提出的问题大致可有三方面:(1)数学本身的发展产生的问题。(2)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3)其他科学的发展需要用到的数学问题(如“导数”)  但要注意,提出问题不宜过深过大,亦不宜过浅过细,过深过大,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考虑,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过浅过细,学生不用动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