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

ID:24850545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_第1页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_第2页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_第3页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材料及准备: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想)。(播放《唐山

2、大地震》电影片段)2、看完视频,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3、教师对照课件(播放课件图片资料)介绍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云南鲁甸地震。4、学生交流,汇报收集的与地震有关的知识。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二、猜想验证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1、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大胆鼓励学生猜测)2、交流汇报猜想,教师总结。3、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2、教师总结

3、实验方案(课件出示):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3、学习实验验证,填写记录表。三、汇报交流1、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实验结论。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活动四: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3、知道了地震的成因,怎样预防地震?地震发生时会有哪些预兆?阅读资料卡:地震谚语4、介绍我国的伟

4、大发明,世界上的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5、避震小常识,播放逃生视频。6、教师课件出示其它地方的一些避震方法。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避震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修改理由:本课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引领,了解地震的成因及避震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地震的成因,由此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品味科学探究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中体验科学,以探出科学味。我的探索分三步尝试:第一步:激趣为学生探出科学味奠定积极的情感基调。从心理学上看,生动、真实的情境可以带给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因此,为了激发学生

5、不断的进行科学探究,本课利用《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的“面对”地震现场,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之后,我展示其它地震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地震的危害。第二步: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探出科学味提供可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堂要让学生经历探究、体验探究,这就必然需要材料。但这材料是需要老师智慧的,必须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在《地震》这一课中,我考虑到本课探究的重难点,研究了材料的探究价值后,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可操作的、使用价值大的材料:毛巾、木棍。这一组材料看起来普通,但是非常切合本次的

6、对比实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较快地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三步:激活思维为学生探出科学味引燃火花运用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是科学课堂具有科学味的又一个方面。但对于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追求科学逻辑推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我们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一做实验就兴趣盎然,由此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果(规律、理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在实验中推理,在探究中享受乐趣。通过制订计划、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