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

“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

ID:24916250

大小:59.12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11-17

“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_第1页
“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_第2页
资源描述:

《“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作者:陈剑晖《光明闩报》(2015年11月09门13版)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足《人K文学》。该刊从2010年开始设置“非虚构”栏0,先后发表了《中国在梁庄》《中国,少了一味药》《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拆楼记》《女工记》《阿勒泰的角落》《瞻对》等一大批作品,引起;T批评家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并形成丫一个有别于“新散文”的散文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散文写作潮流的兴起,M受到2()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非

2、虚构文学”的启地,但两者冇着很大的不同。其一,“非虚构文学”主要足针对小说的“虚构性”而言,它的主耍对象是小说而非散文,而“非虚构写作”专屈散文这种文体。其二,“非虚构文学”强调将“新闻性”渗透进文学创作中,而“非虚构写作”恰恰相反,它力图去新M化和意识形态化。即是说,在“非虚构写作”这里,“新闻性”丼非它的必备要素,这一品质使它既不同于西方的“非虚构文学”,也与传统意义上的报吿文学拉开了距离。“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在于:它既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

3、端,又匡正了近年来散文写作屮愈演愈烈的“ti说tr话”、背句现实的个人化写作倾向。“非虚构写作”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它所体现出來的是-•种积极主动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它强调民间立场,个人视角,原生态生活细节的展示。此外,“非虚构写作”一方而注重“实录”,重视田野调杏和文献搜集;一方面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它常常带着明确的观意愿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对某一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非虚构写作”既不是现实生活的表层化罗列,也不是一地鸡毛的碎片化书写,而是散文家对历史和现实的

4、深度介入。这正是它广受读者欢迎,并成为散文界新的写作潮流的根本原因。但在肯定“非虚构写作”的思想价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缺失,这就是散文性的不足或审笑性的淡薄。笔者阅读Y近年出版的儿部较奋影响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性,其社会批判和道徳思考颇具深度,生活细节和文献资料也足够真实,但在散文的审美性方而却令人失望,未能使人感受到散文这种文体独具的笑。举例说,梁鸿以《中国在梁庄》《出粱庄记》为代表的“梁庄”系列,是这儿年影响很大的作品。在这些“非虚构”

5、的实录作品中,梁鸿以自己的家乡“粱庄”为背景,以访谈的方式和个人的体验,真实展示丫在“现代性暴力”下乡村“崩溃”的图景,以及当下乡村存在的各种问题。此外,还有外出“打丁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极该说,梁鸿的“梁庄”系列有一个很大的构思,她不仅直面现实,击中了现代人的痛处,而且力图揭示现实背后的东西,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丼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梁鸿“梁庄”系列的现实意义之所在。不过若从散文的审美性角度看,我认为“梁庄”系列还未能达标。它在人性方谢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结构上过于平铺直叙,冇罗列社会现象

6、之嫌。尤其是,语言略嫌拖沓,也过于生硬直白,缺少一点M外之音,言外之意。也许正是W为散文的审美性存在着某些缺失,雷颐先牛.汴会认为“梁庄”系列是社会学的著作。阿来的忪篇“非虚构”散文《瞻对》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作者以非虚构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人贷资料文献的梳理,还原了四川康巴藏区弹丸之地“龄对”从乾隆到20世纪40年代数百年间的战争历史,呈现汉藏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藏K的生存状况。作者的创作动机十分明确。他寻踪再现瞻对的“诸多陈年旧事”,是想借此“映照今天现实”,并“让人感到新鲜膂醒”,即进行现代反

7、思。为Y体现艽“非虚构”的纪实性,使这些“陈年旧事”更真实,更奋说服力。阿來花费了两年吋间來收集材料,查阅了《淸实录》《淸实录藏族史料》《清代藏事辑耍》等大量史料,文献丰富扎实。然而,《瞻对》成也文献,败也文献。或者说,在《瞻对》中,阿来陷进了“文献”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例如第二章“新乱已起,旧乱未了”这一节,在不到五千字的篇幅里,竟然出现了6次上奏和皇帝的K旨或传谕,还有诸如“皇帝说”“皇帝认为”“皇帝想”“皇帝不高兴”“皇帝很生气”之类违竹“非虚构”原则的表述。而像这样缺少节制地堆砌文献资料的

8、例子,在《略对》屮俯拾皆是。可以说,这是《瞻对》的-人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看,《瞻对》的叙述琐碎平淡且重复,基本上足“新故事按着老套路上演”。作品讲述丫汉藏之间7次战争,每次战争的开端、过程和结束都差不多,这样难免给人以沉闷单调之感。此外,阿来关于文化与宗教等的议论也未见独到之处,而在议论屮经常出现的“所以”“因此”等因果介词,更足削弱了作品的审笑性。总之,《瞻对》的问题不少,而最致命的,是对文献资料过于崇拜,同时又缺乏人性和灵魂的深度挖掘,缺少丰满熨帖、经过感情和心乂温润的生活细节,也看不到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