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

ID:25107761

大小:7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7例临床分析周玉(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637000)【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69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分别采用干扰素单用和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等。结果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4例,59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8%,86.8%;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

2、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高热消退、淋巴结肿大缓解、咽峡炎改善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白细胞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o结论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疗效【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210-02笔者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2月-

3、2012年1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37例,分别釆用干扰素单用和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探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先报到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37例,均符合胡亚美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1]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断标准;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69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血外周异形淋巴细胞水平等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静卧休息、

4、维生素C及抗生素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干扰素5U单位/kg,每天1次肌肉注射,连用7d;联合治疗组患儿则加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其中干扰素5U.单位/kg,每天1次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lg/kg,每天1次,连用3d。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进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判定标准拟定:分为显效,好转及无效3级;主要评价内容为体温及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12.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存统计学差异。2结果2.1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奋效率比较对照组和联

5、合治疗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4例,59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8%,86.8%;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冇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p<0.052.2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以及住院吋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高热消退、淋巴结肿人缓解、咽峡炎改善及住院吋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以及住院吋间比较(x-±s)p<0.05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闩细胞计数分别为(17.7±9.7)×

6、;109/L,(17.1±.8.3)×109/L;治疗后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2±5.6)×109/L,(29.1±6.8)×109/L两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白细胞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x-±s)p<0.053讨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为临床儿科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之一,是由EB病毒感染诱发

7、的血液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异常增生[3];患儿常表现为高热、疲乏倦怠、咽峡炎、肝脾肿大等,如不及时治疗,临床死亡率高。传统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阿昔洛韦等单用治疗对于EB病毒抑制效果不佳[4]。干扰素作为一种经典抗病毒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mRNA转录及后续蛋白翻译,干扰病毒增殖;同时其增强细胞及体液免疫细胞功能作用亦冇报道[5】。而丙种球蛋白己被证明能够显著提高血浆IgG水平,中和抗原及其他炎性因子,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对于免疫性炎症具有特异阻断作用[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联合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