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

ID:25238107

大小:6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9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_第1页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_第2页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_第3页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_第4页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汤恩比在他的名著《历史研究》中分析人类种种文明兴衰史时,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句出自西方巨匠之口的预言,时时出现在华人的学术演讲和著作中,用以自豪和自励。可是,当人们後来读了同一位汤恩比在他和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有关中国下个世纪面貌的进一步描绘时,不免收起笑容,疑云满布了。因为,他在对话中说:中国将在人类下一个历史阶段里,接替西欧的主导权,成为统一世界的地理和文化轴心;而人类史发展的下一阶段,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中国也许会统治全世界而使其殖民地化。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二十多年前的这份担心和焦虑,去年又由美国政论家亨廷顿创造性地

2、复述了一遍,说是中国将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和伊斯兰文明携手,挑战西方的利益、价值与势力,成为国际关系游戏中的主角;如此等等。这些言论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在我们这个讨论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的大会上,撇开民族的宗教的情绪和政治的经济的利害,从纯学理的角度,回应一下他们的预言,应该是情理中事。一元论的痼疾当西方人在近代按照自己的面貌去改造世界,竟然所向披靡的时候,支持他们也似乎由之得到证明的一个首要理论根据,当推世界发展的一元论。无论是维科的神权时代、英雄时代、人权时代,还是孔德的神学阶段、玄学阶段、实证阶段,乃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无不这样那样相信:人类历

3、史是进化的或发展的,这个进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又是共同的。或者简单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世界是一元的。我们姑勿深究这些一元论後面是否隐藏有一个一元的造物主,以及这个一元神在现实中已否落实於某一民族体现为一种文明,就思想论思想,仅就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来说,纵有百折千回,百态千姿,人类最终将同臻至善之域,正如千壑竞秀,百川归海那样,大概是可以相信的;而且勿论归海之前所经历的旅途有多长,那都不过是真正人类文明史上的史前一瞬,也是可以断言的。因此对这史前的历史,我们有义务给以解释和疏导,以期弄清它的脉络,增强历史自觉,加快它的步伐,减少人类痛苦,自也是吾人良知之必然了。因此,我们

4、非常尊重先贤们的这些见识。因为他们勾画出了一幅幅美妙的图像,满足了人们的理智,鼓舞了人们的志,使人们活得更有理想,更有激情,更有价值,也更有一种四海一家的亲密眷注之心。所以,不是偶然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是西方民族,相信他们的文明就是人类的当然文明,或者叫做西方文明是切合所有人的文明;而且许多非西方民族的精英人物,也跟着相信,自己要想富强起来,就应该亦步亦趋,甩掉先前的一切,踏着西方的足迹,前进!这里面,可能有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世界的和民族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但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一元”的追求和崇尚。一元论是一种归多於一、以一统多的智性理论。作为一种认识成果

5、,除了事实的显现程度、人们的认知方式之外,它还和人的自我中心意欲、追求终极情愫等等心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确信,发明任一种一元论的严肃的理论家,他的发明无疑会是建立在种种实证的和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而接受某种一元论的人,也多半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乃至反复验证;但是,我们也不难想象,无论是发明者还是接受者,在他们的岸然道貌之後,正襟危坐之馀,心底里总难免有一种倾向一元的潜意识,在起着作用。而这种倾向,又和人的自我中心习惯相关。所谓的这样那样历史一元论,常常是这样那样的自我中心论。一般说来,隐藏着自我中心论的历史一元论是强者的逻辑。弱者之自愿地或被迫地接受这种逻辑,依他们是否具有变弱为

6、强的意图而定。拿清末民初的中华诸思想家来看,不管革命派还是改良派,无一例外都是以西方(包括维新了的日本)为师的,也就是说,都是西方蓝本的一元论者,差别只在法国式、俄国式、英国式而已;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至於那些被谥为保守派的人士,他们之拒斥西方道路,并非出於理论上之反对一元论,而只是在反对西方一元论,固守自己曾为强者时的中华一元论,也是有目者所可共睹。所以,一元论,是他们的共识;甚么样的一元论,才是他们的纷争。尤有进者,一些人为了彻底证成世界历史的一元论,甚至发明人类文明的一源说,如TeriendeLacouperie(1844—1894)於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倡中华种姓与文明源於巴比仑

7、者是。章太炎即曾服膺其说,以之与中国古史传说一一印证(见《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上》,1904;《检论》中已放弃此说,1915),并引起不少学者的景从。这一奇观,恰与当时保守派的西学皆中土所前有、西法皆窃我馀绪、西人乃匈奴遗种之说,形成强烈的对照和有趣的呼应。《庄子》有触氏国与蛮氏国战於蜗之角的寓言,再过若干年,待到人们能冷静一些超脱一些,重读这些一元论和一源说的论争,应能不期然地想起庄周先生,而哑然失笑的吧。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文明代表人类文明楷模的神话漏出了巨大裂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