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ID:25369927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9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1页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2页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3页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4页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谢美华1,李霖2,李雪玲1,杨海艳1,陈华红1,王振吉1,范树国1(1.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云南楚雄675000;2.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中心/云南省高校应用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楚雄675000)摘要:对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ChengetLu)茎灰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拟茎点霉属真菌;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甘油,氮源为硝酸铵。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25~28℃菌丝生长良好,分生

2、孢子在32℃时萌发率最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范围均较广,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和分子孢子萌发的影响都不大。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最好。..关键词: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ChengetLu);茎灰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718.81文献标识码:A:0439-8114(2015)03-0608-04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ChengetLu)又名紫杉、赤柏松,属红豆杉科乔木,产于云南西北部

3、及西部、四川西南部与西藏东部[1]。主要生长在山坡、针阔混交林中。云南红豆杉的茎皮中富含具有抗癌活性成分的紫杉醇,由此使得红豆杉身价急剧上升。自然环境中的红豆杉资源非常稀缺,所以目前红豆杉已被大面积的人工栽培。围绕云南红豆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浸种育苗、扦插栽培、内生真菌研究等方面,而对于云南红豆杉大面积栽培引起病害大量滋生及病害如何防治的方面[2-7]鲜见报道。本研究选取红豆杉茎皮灰斑病的病斑,进行该病害病原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云南红豆杉病害控制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1材料与方法1.1病原菌分离云南红豆杉茎灰

4、斑病茎皮采自楚雄师范学院内,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鉴定其为云南红豆杉茎灰斑病的病原,菌株编号为hongdoushan01。1.2病原菌鉴定1.2.1形态学鉴定经纯化分离得到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对其进行形态鉴定。1.2.2病原茵rDNA-ITS序列扩增和分析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全基因组DNA,进行ITS-PCR扩增。引物序列为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5μL,反应各成分终浓度为:

5、Taq酶0.02U/μL;引物0.4μmol/L;DNA模板20ng/μL;dNTPs0.4μmol/L;2×PCR反应缓冲液。PCR扩增程序为:预变性95℃,3min;变性94℃,30s,退火52℃,45s,复性72℃,45s,30个循环;延伸72℃,10min。扩增产物送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上比对,下载与其相似性较高的序列及其近似属的序列,用BioEdit、Clustalx和MEGA4.1软件采用NJ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1.3生物学特性研究[8,9]1.3.1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落

6、生长的影响以察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以葡萄糖、甘油、D-果糖、D-半乳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等量取代其碳源;分别以硫酸铵、硝酸铵、甘氨酸、L-苯丙氨酸、牛肉膏、蛋白胨取代氮源。每种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直径为5mm的菌块,25℃恒温暗室培养,5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1.3.2不同温度对菌落和分子孢子萌发的影响取直径为5mm的菌块接种于察氏培养基中央,分别在5、10、15、20、25、28、30、32、35、40、45℃暗室下恒温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无菌水制备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培养条件同菌落

7、培养,24h后镜检孢子萌发率,每次检100个孢子。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1.3.3不同pH对菌落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将高压灭菌后的察氏培养基pH分别调为3.0、4.0、5.0、6.0、7.0、8.0、9.0、10.0、10.9,倒平板,取直径5mm的菌块接种于察氏培养基中央,黑暗条件下25℃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0.2mol/L磷酸氢二钠和0.2mol/L柠檬酸缓冲液将分生孢子悬浮液pH调配为3.0、4.0、5.0、6.0、7.0、8.0、9.0、10.0、10.9,置于25℃恒温箱暗室培养,24h后镜检萌发率,每次检100个

8、孢子。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1.3.4不同光照处理取直径为5mm的菌块接种于察氏培养基中央,分别置于24h光照、12h/12h光暗交替,25℃培养5d后测量菌落直径。用无菌水制备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培养条件同菌落培养,24h后镜检孢子萌发率,每次镜检100个孢子。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