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

ID:25437288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第1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第2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第3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第4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诊断论文赵金丽,管海涛,秦巨峰,夏振铎【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影像学表现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IVP检查,3例行RGP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IVP6例均显示右肾盂、肾盏及上段输尿管扩张积水,扩张段以下输尿管内移靠近中线;其中输尿管中下段管径正常.freelm层厚作平扫后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70到100ml,以3mm层厚做增强扫描,并将静脉期进行3D重建观察输尿管走形及与下腔静脉的情况。2结果2.1IVP及RGP检查有3例患者,在行IVP时,显示右输尿管移

2、位,肾及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扩张段以下输尿管移位靠近中线,甚至跨过L3-4,输尿管管径正常,走行呈“S”形。另3例IVP检查表现为右肾及输尿管上端扩张、积水,扩张的输尿管末端向内移位到中线处突然中断,其下方输尿管未显影,作RGP检查则显示为输尿管走行1例呈“S”形,2例呈反“J”形。2.2CT检查2例CT增强扫描示右侧输尿管在L3-4水平自下腔静脉后面绕至其内侧,此处输尿管管径明显变细,近端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扩张积水。3讨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正常胚胎期肾静脉以下的下腔静脉由右侧上主静脉形成,右侧下主静脉在发育过程中消失,若不消失且代替了上主静脉,多在后肾自盆腔上

3、升至腰部时形成,异位的输尿管突然转向内,在下腔静脉与主动脉间穿出,再下行进入膀胱,常受到挤压而产生输尿管上段的扩张,继发感染甚至形成结石。由于正常下腔静脉位于右侧,故此畸形多发生在右输尿管,而当下腔静脉位于左侧或内脏反位时,也发生在左侧,较为罕见1。Bateson和Atkinson将该病分两型2,Ⅰ型(低袢型),最为常见。IVP表现为输尿管上段明显扩张,迂曲,向中线移位在L3-4右侧椎弓根内侧下行,与扩张的肾盂形成“S”形改变;Ⅱ型(高袢型),少见。RGP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部分和肾盂几乎在同一水平,输尿管在肾盂水平绕到下腔静脉后方,呈反“J”或镰刀状改变。低袢型因输尿管受压明显,故肾

4、盂肾盏及上段输尿管积水明显,高袢型因输尿管受压较轻,故肾盂肾盏积水较轻。本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腰部胀感或阵发性绞痛,也可伴有血尿、结石及感染症状。患者一般感腰胀或腰痛就诊,通常是先行超声检查发现不明原因的右侧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或超声检查阴性无其他结石等因素原因,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而进一步行X线造影检查。该病通常根据IVP、RGP可做出诊断3。X线造影显示上中段输尿管内侧可达L3-4椎弓根内缘至腰骶处输尿管恢复其正常行径入盆,转折处上方不同程度扩张的肾盂,输尿管和向内移位的中下段输尿管呈“S”形或反“J"形特征性改变。如位于下腔静脉后的一段输尿管因长期受压、慢性炎症而纤维化,可造

5、成该段输尿管狭窄,蠕动亦受影响,因此IVP造影时造影剂不能顺利下行,下方输尿管显示不清或不显示;肾盂、肾盏积水严重,IVP常不显影。此时RGP能很好显示肾盂输尿管呈“S”形或反“J”形特征性改变,根据此特征性表现可确诊。根据CT增强扫描后下腔静脉,输尿管可同时显影的特点,能观察到显影的下腔静脉被输尿管部分环绕的重要诊断依据。对于受压段以下输尿管未显影者的诊断,虽不能观察到上述输尿管部分环绕下腔静脉的改变,但能显示位于下腔静脉后受压段输尿管。另外,因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下腔静脉发育异常的先天畸形,因此下腔静脉的位置也不同于常态4。因此CT增强扫描能明确右输尿管与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长度,

6、对本病的分型及治疗提供依据。采用CT联合泌尿系造影IVP和RGP检查的方法能够明确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与下腔静脉的解剖关系,从而可确切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RGP可见右侧输尿管呈典型“S”状弯曲,输尿管上段扩张;作RGP的同时行CT薄层扫描,CT示输尿管上段扩张,在L3~4水平下腔静脉后方可见长1.5~2.0cm的显影输尿管,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可见圆点状输尿管充盈影,其远端输尿管再逐渐绕至下腔静脉前,外侧可明确诊断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CT除了可见右侧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后以外,同时可鉴别输尿管移位是否因为腹膜后肿瘤推移及是否合并马蹄肾,也可与输尿管扭转相区别。强调的是CT扫描时必须是薄

7、层扫描,可以避免因下腔静脉输尿管狭窄而未扫到其层面。故而CT联合泌尿系造影IVP和RGP的方法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无创、快捷而又准确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治疗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而定。如无明显临床症状,肾积水轻,功能好,则可观察;如肾积水重,反复感染或合并结石,肾功能损害严重而对侧肾功能正常者,可考虑行肾切除6。一般处理手术方式多采用输尿管切断复位矫正术,由于下腔静脉后受压的输尿管段往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