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

ID:25584151

大小:5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1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_第1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_第2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_第3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_第4页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论文..【摘要】对近年来《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层次、实质与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认为学者们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等引入其中。指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即后世俗称的“六经辨证”)的研究,历代医家各有阐发。有以经络立论的朱肱;以脏腑阐释的李时珍;以气化解释的张志聪;以区域分野研究的柯琴、周学海;以病因阐述的庞安时;以疾病类型论述的李克绍[1];认为“重在辨表里,不必拘经腑”的陈亦人[2];持六经

2、辨证包括了八纲辨证的刘渡舟[3];更有把辨病辨证相结合作为《伤寒论》辨证思想的李培生[4],等等。现将近年来有关《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成喜坡[5]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疾病的专书,以《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病热”为理论基础,其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中..,多见有热证,尤以三阳经为主。李小粤等[6]认为张仲景据《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基本理论,而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分析全身性症候,其所说之六经兼及络脉、经筋、皮部的范围。李培林[7]认

3、为三阴三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的简称。其源于阴阳学说,是阴阳的一种特殊分法,而阴阳学说是在《易经》的影响下,至《易传》才完成的一种学说。贾成文,王宗柱[8]认为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以三阴三阳经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关阖枢理论来说明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也即说明关阖枢理论与六经证治有着密切关系。梁华龙[9]认为三阳三阴辨证首先其思辨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辨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

4、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何德昭[10]则认为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发而中节、致中和等思维方式在张仲景的著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医学观、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可以用“和”字来概括,“和”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核心。许爱兰等[11]则从六经病证形成过程体现了《周易》“卦时”学说的过程论观点;六经病证体现了《周易》“卦时”学说的阶段论观点;六经病证体现了《周易》“卦时”学说的场景论观点;六经辨证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周易》的恒变观思想等4方面阐发了六经辨证理论渊源于《周易》。赵文鼎[12]认为《周易》对

5、《伤寒论》的影响主要是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思维模型。前者表现为取象类比的方法,利用自然的“六气”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后者借其创立了三阴三阳说。三阴三阳说实际上就是阴阳说,只是把阴阳按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规律,消长转化分为6个阶段,以论述天人合一的宏观宇宙学。作者试图以《周易》十二消息卦的阴阳演变来说明其和《伤寒论》三阴三阳变化的相同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医的先祖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阴阳说是对《周易》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丰富和补充了《周易》文化的内涵,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值得后人用心学习探讨,继承发扬。张建伟[13]认为张仲景

6、在《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疾病发展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证候情况加以综合归纳,并以古代辨证法思想——阴阳学说为指导,有机地与脏腑经络学说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而且行之有效的辨证理论体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王孝先[14]提出张仲景《伤寒论》以《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为基础,结合外感热病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不仅全面地继承,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2三阳三阴辨证的层次梁华龙[15]认为在六经病

7、证中,分为阳经病和阴经病两大类,阳经病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阴经病包括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太阳病为表,在最浅层,阳明病为三阳之里,少阳病居于半表半里;三阴病居里,而太阴为三阴之表,厥阴为三阴之里。在每一经病中又有经证和腑证之分,而同是经证或腑证,又有不同的深浅层次,即:伤寒—六经—经证和腑证—经证分为中风和伤寒,腑证又分为在手经、在足经—经证的中风、伤寒又分为轻重、深浅层次,腑证又分为寒热虚实不同证型。吴雄志[16]则根据数学聚类分析的原理,提出六经辨证分3个基本步骤进行。首先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分阴阳两类,从而将诊断确立于三阴或三阳之

8、中。接着根据疾病的病位不同,采取纳入法或排除法,明确病发于何经,进一步缩小诊断目标,最后根据阳经之在经在腑或阴经之寒化热化,以及兼证、杂证的有无,最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