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

ID:25688863

大小:2.20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8-11-22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_第1页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_第2页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_第3页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_第4页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_第5页
资源描述:

《喹诺酮类抗菌药大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喹诺酮类抗菌药崔敏2013-4-2541235内容介绍喹诺酮类抗菌药概述喹诺酮类抗菌药共性我院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我国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管理不合理处方举例概述喹诺酮市场2010年喹诺酮类药超过目前销路最好的头孢菌素类,成为抗菌药物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类药物,占世界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8.5%,平均年增长率7%。2009年国内抗感染药市场2009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抗感染类药品以24.3%的份额居各类药品销售的第一位。其中,喹诺酮类销售金额为16.08亿元,是居头孢菌素和青霉素之后的第三大类抗感染药物,占9.15%的份额。发病2h后外院本院喹诺酮类

2、(quinolones)抗菌药是指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或称吡酮酸)母核的一类药物。“沙星”定义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繁殖期杀菌剂不良反应少稳定性好剂型多样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特点退市发展史萘啶酸1964第一代1970s吡哌酸第二代1994Levofloxacin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1997曲伐沙星格帕沙星1985替马沙星19861992氧氟沙星Norfloxacin诺氟沙星1984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依诺沙星1993第三代第四代帕珠沙星吉米沙星加雷沙星西他沙星加替沙星克林沙星2000sMoxifloxacin莫西沙

3、星1999药动学特点抗菌谱抗菌强度临床应用现状第一代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低大多数G-菌+泌尿道感染已淘汰第二代血药浓度低尿药浓度高大多数G-菌、部分G+菌、铜绿++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较少应用第三代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G-、G+、铜绿、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分枝杆菌+++广泛广泛应用第四代吸收快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G-、G+、铜绿、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分枝杆菌、厌氧菌++++广泛广泛应用四代喹诺酮药物比较喹诺酮类抗菌药共性构效关系基本结构:4-喹诺酮(或称吡酮酸)母核甲基哌嗪环(氧氟、左氧)F、中枢渗透性哌嗪环(环丙)抗菌活性(铜绿、金

4、葡)环丙基(环丙、莫西、加替)抗菌活性(非典型病原体)活性所必需基团抗G+菌活性:OHH>NH2与茶碱相互作用、遗传毒性金属离子鳌和作用与GABA的结合与茶碱相互作用光毒性:F>Cl>N>H>OMe(司帕、洛美光敏反应)各取代基与毒性的关系13456加分减分浓度依赖性广谱杀菌药抗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随药物浓度增加,抗菌作用增强Cmax/MIC>10AUC/MIC≥125对多数G-菌有强效。某些品种对G+菌、厌

5、氧菌、结核杆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也有较强作用。G+菌:莫西>加替>左氧>环丙厌氧菌:莫西=加替>左氧>环丙抗菌作用AUC/MIC与疗效的关系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I(DNA回旋酶)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V其它DNA回旋酶使DNA保持高度卷紧状态,G-菌拓扑异构酶IV负责将子代的DNA解环,G+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合成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诱导菌体DNA错误复制,抗菌后效应(PAE)拓扑异构酶IV(parC,parE)拓扑异构酶II(gyrA,gyrB)左氧氟沙星作用机制口服吸收良好,Fe2+、Ca2+、Mg2+影响吸收吸收血浆蛋

6、白结合率低(14-30%),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分布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氧化代谢大多数药物主要经肾脏排出,肾功能减退时需调整剂量排泄多数半衰期较长(5-7h,甚至10+h),可qd给药半衰期体内过程泌尿生殖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其它感染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环丙沙星包括成人患者伤寒沙门菌的治疗骨骼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广左氧、氧氟、环丙-TB左氧、莫西-非典型病原体临床应用天然耐药率极低,但后天耐药发展迅速本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与其他类抗菌药无交叉耐药常见耐药菌:大肠、金葡、铜绿、肠球耐药性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7、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监测时间医院数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2002-2003年-59.6%51.5%39.6%2004-2005年20家64.9%56.7%55.7%2006-2007年84家71.3%*67.2%*-*个别省市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8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接近80%2013年第一季度我院分离率前三位G+菌和G-菌对FQs耐药率63.7%大肠埃希菌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环丙沙星31.7%86.3%左氧氟沙星65.4%40%70.8%耐药机制1靶位改变主要靶位的点突变可使MIC上升,但达

8、不到耐药。主要靶位多个突变或主次靶位同时突变,耐药上升。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泵出系统的激活或外膜孔蛋白的表达改变。质粒介导此机制单独存在时只会使细菌产生低水平耐药。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