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

ID:25775138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上传者:U-991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_第1页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_第2页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_第3页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_第4页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诗意的栖居与诗意地教学论文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关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在中学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关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几年来在一些诗歌教学探讨课上,我却发现了诸多的问题:教师在摒弃封闭式教学时,却往往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在追求教法的花样翻新,内容的广博之时,却往往忽略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规范性,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甚至消弭。本该是诗意栖居的课堂,却成了条分理析或者是“自我放逐式”的课堂,“诗意”的缺失让人再也感觉不到其该有的“语文味”。 误区一:重形式,轻质量。教学时,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拓展内容相当丰富,但是教学目标分散,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探究,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误区二:泛化内涵,文本放逐。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课文是温庭筠的词两首。这位老师先针对课文内容提了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默读文章,同桌之间交流问题的答案。其后半节课就设计了一个“我与温庭筠的对话”,带领学生与想象中的古人讨论。这种“自我放逐式”的教学对语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倾向,使教学走上一条非常态的怪异之路。误区三:多拓展,少关注。不少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文本的阅读。在一些诗歌教学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地“庖丁解牛”地肢解完一首诗歌,有时甚至连诗歌的意境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立即忙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热闹却空洞。如此综观,本该是诗意的栖居之地,却因没有诗意地教学,扭曲了本该诗韵浓郁的课堂。二、我的一节诗歌教学课 八年级上册,恰逢教授杜甫的诗歌《望岳》《春望》。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古诗词教学的文章。我想,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文化的薰陶就不能体现了。反复思考后,我的教学步骤如下:1、“未成曲调先有情”――补充背景,制造阅读期待“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是主体的意识流,有感而后发。为此,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便会遇到教师在上动情讲诵,台下学生却窃笑一片的尴尬场面。所以在讲课前我先引用三副对联来激起学生兴趣: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从这些对联中所寓指的人物-杜甫谈起,让学生们根据课前预习的资料来介绍杜甫的生平、写作背景。通过这一环节,很容易暗示学生感受作者情怀,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诗热情。这对下面理解诗歌,把握情感就拿捏得更准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2、“轻拢慢捻抹复挑”――声声入耳,调动情感的期待让学生领会古诗之美,离不开诵读。深情朗读是奏鸣情感,拨动想象的琴弦。古诗词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只有在熟诵中才能真正领悟词意、诗境,才能在文本与情境之间架设起心灵的桥梁,真正品出诗人欲表达的深沉的情感。“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并非是毫无道理的。“读”是形成语文素质,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质量的读,有助于营造气氛,再现意境,加强理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其让教师单纯地精讲,倒不如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那些精彩的描写。大量的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古诗词,通过诵读可化平面的文字为立体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不可言传的美感。所以我着重设计了朗读环节,让学生读而后品,体会诗的意境。 读之前,我先进行了朗读指导:写《望岳》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全诗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境象。语调要比较昂扬一些,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写《春望》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诗人也妻离子散,朗读时要语调忧愤、低沉一些,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紧接着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次反复吟诵,如教师配乐诗朗诵,学生听读,全体学生配乐跟读、指定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等等。在古典乐曲声中,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有感情,他们在读中已渐入诗境,情感期待已在此中调动起来,一种与诗人共通的情感已呼之欲出了……平时老师要花很多口舌讲解的东西,我想通过这样反复的诵读学生已不言而喻了。3、“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架设理解的桥梁读,仅仅是品析诗歌的重要一步。“读而优则品”,还须进一步地“推敲”方能品出诗中之味,品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先大致说说自己读诗后所理解的诗意,然后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再用“你有一双慧眼吗?”这一环节说说两首诗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指出来并说明原因这些环节的设置,等于给学生找到了理解诗歌的“抓手”,能够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由此学生发言很积极,很快就找出了诗中的关键性语句,如“望”的品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等名句并加以鉴赏,有些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对诗歌的理解。这些语句都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进而透过语句读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读出了与自己相通的情感。三、万家忧乐在心头――关于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领悟通过这样一节诗歌教学课,我获益良多。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很好地点明了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节课摒弃了花里胡哨的做法,避免了一节课堂上的“诗歌秀”,上了一节“自然”的课,却让学生学到了更多实实在在的东西。虽然他们未必一定摘到最亮的那颗星星,但却一定能找到一个成功的阶梯。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诵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营造民主、平等、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触摸心灵拥抱情感的机会,让富有诗意的教学变成一次人文的教育和熏陶,诗意浓郁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一次文化的小小盛宴,从而让诗歌教学形成绚丽多姿的生动局面,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