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ID:26217703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_第1页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_第2页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_第3页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_第4页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内容提要】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和草市、镇的大量兴起,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级市场网络,并与发达的城市市场结合,进而形成了区域性多层次的等级市场体系。但宋代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又是有限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英文摘要】TheduringSongDynasty,entofmarkettoarketgreofmarketentofthesemarkettoitedandthey.三、农村市场发展的局限性在探讨宋代两浙路农村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发展又是有限的。一方面,两浙路

2、农村市场发展的基础并非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而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化商品流通,故从根本上讲,仍只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前文曾指出,促成草市、镇在两浙路广泛兴起的一个直接动力是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而导致商品流通异常活跃的因素,除了农村社会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内容提要】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和草市、镇的大量兴起,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级市场网络,并与发达的城市市场结合,进而形成了区域性多层次的等级市场体系。但宋代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又是有限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英文摘要】TheduringSong

3、Dynasty,entofmarkettoarketgreofmarketentofthesemarkettoitedandthey.三、农村市场发展的局限性在探讨宋代两浙路农村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发展又是有限的。一方面,两浙路农村市场发展的基础并非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而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化商品流通,故从根本上讲,仍只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前文曾指出,促成草市、镇在两浙路广泛兴起的一个直接动力是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而导致商品流通异常活跃的因素,除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各级城市的兴盛外,还有各地区地理特征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自然性生产分工以及政府赋税

4、征收的货币化倾向。就地理状况而言,两浙路北部是较为广阔的太湖平原,东部是滨海小平原和丘陵,西部和南部则是广袤的山区和内陆盆地。与这种地理格局相对应,各地区农村的生产状况和物产构成也有很大差异。以粮食为例,地处太湖平原的苏、湖、秀、常等州府,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基础,到宋代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地和输出地。史称:“两浙之地,湖、苏、秀三州号为产米去处,丰年大抵舟车四出。”[25]而两浙路其它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常常需要从苏、湖等地输入大批粮食。如南宋时,严州“虽遇丰稔,犹不足食,惟恃商旅搬贩斗斛为命”;[10](卷

5、11建德县赈籴本末)绍兴府“地狭人稠,所产不足充用•稔岁亦资邻郡,丰如浙西米斛之多”;[26]明州“小民卒仰米浙西,浙西歉则上下皇皇”。[23](卷16叙产)温州、台州、衢州、处州等地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显然,粮食之所以成为两浙农村市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是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密不可分的。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市场上粮食的流通量很大,但其基础主要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而不是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宋末元初学者方回在谈到嘉兴府魏塘镇的粮食流通情况时说:“佃户携米,或一斗,或五七三四升,至其肆,易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麸曲、椒姜、药饵之属不一,皆

6、以米准之。整日得米数十石,每一百石,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粜钱,复买物归售。”[27]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就赋税制度而言,在宋代的各种赋税中,货币税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到南宋时期,更是如此。时人曾感叹地说:“今民之输官与其所以自养者,悉以钱为重,折帛以钱,茶盐以钱,刍豆以钱……酒醋之卖于官,非钱不售;百物之征于官,非钱不行;坊场河渡之买扑,门关务库之商税,无一不以钱得之。”[11](66之15)两浙路一直是赋税最为繁重的地区之一,其货币税的征收额也相当庞大。如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绍兴府所属各县仅货币形式的各种杂税就高达100万贯。[

7、17](卷5赋税、课利)为了完纳赋税,广大农民不得不将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不少人“虽尽力耕种,所收之利,或不足以了纳赋税,须别作营生”。[26]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畸型繁荣。另一方面,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从草市、镇的数量和分布密度来看,浙西的苏州、镇江、湖州、秀州、杭州和浙东的绍兴、明州、台州等地,其草市、镇数量占了全路总数的90%以上;而浙西的严州和浙东的处州等地,数量较少。特别是地处山区的严州,在整个宋代几乎没有涌现较具规模的市镇。从草市、镇的发展形态来看,浙西地区(除严州外)的市镇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市场发展水平上,都走在浙东

8、各地前面。如在市镇人口方面,南宋时浙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