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

ID:26396424

大小:1.70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1-26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_第1页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_第2页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_第3页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_第4页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东亚文化与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東亞文化與思想》黃俊傑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Website:http://huang.cc.ntu.edu.twhttp://www.ihs.ntu.edu.tw/第十四講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1.引言1:1傳統東亞知識分子常從經典出發思考1.近年來哈佛核心課程中,「中國經典」是三大熱門課程之一。2.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特質有二:1)主客交融、身心合一的生活實踐2)具有「實踐詮釋學」(praxishermeneutics)特色的經典詮釋傳統近代以前東亞知識分子如何研讀經典?為何而研讀經典?近代以前東亞知識分子的經典研讀可能面臨何種方法論問題?21世

2、紀知識分子應如何研讀經典?1:2本講問題2.作為體驗的東亞儒者解經途徑2:1儒家經典詮釋是一種體驗之學:1.學詩務求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5》)2:1儒家經典詮釋是一種體驗之學:2.服喪貴在心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期可已矣。」〔子曰:〕「今女安,則為之!」(《論語.陽貨.21》)3.孟子(372-289B.C.)之養氣說:其為氣也〔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2》)

3、孟子2:1儒家經典詮釋是一種體驗之學:4.朱子(1020-1077)對於養氣說之詮釋:「若見得道理明白,遇事打併淨潔,又仰不愧,俯不怍,這氣自浩然。」〔解「直養無害」說:〕「若與孟子不合者,天厭之!天厭之!」(《朱子語類.卷52.孟子2》)朱熹2:1儒家經典詮釋是一種體驗之學:5.這種以解經者的身體體驗作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學,可以稱為一種「體知」之學。6.「體知」是一種具體性的思維方式2:1儒家經典詮釋是一種體驗之學:從「體知」到「心解」2: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1.張載(1020-1077):「心解則求義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萬物紛錯於前,不足為害

4、。」2.陸象山(1472-1529):「斯人千古不磨心。」「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陸象山2: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3.王陽明(1472-1529)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某于良知之說,從百死 千難得來,非是容易見 得到此。王陽明2: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4.朝鮮畿湖學派創派大師李珥(1536-1584)「凡讀書者,必端拱危坐,敬對方冊,專心致志,精思涵沫。深解義趣,而每句必求踐履之方。」2: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5.日本朱子學者 林羅山(1583-1657)「四代之書者, 聖賢之心畫也。」林羅山墨跡2

5、: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6.日本陽明學者中江藤樹(1608-1648)「吾心之合於聖經者,為真為正,吾本心也。」中江藤樹2: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7.日本陽明學者佐藤一齋(1772-1859)「經書文字,以文字注 明之可也。意味則當 以我心透入得之,畢 竟不能著文字。」2:2以體驗為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身心合一2:3東亞詮釋學傳統的「身心一體論」1.王陽明〈大學問〉:「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2.以「體知」為基礎的儒家經典詮釋學正是以「身」「心」融為一體為其特徵。3.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3:1東亞經

6、典閱讀強調身心合一1.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六德〉仁2.徐復觀(1902-1982):「形而中者謂之心。」徐復觀3:2經典感召並提昇讀者的生命范佐仁(StevenVanZoeren):中國式詮釋學的中心問題不在於「如何瞭解文本」,而在「如何受文本感化」,從而轉化讀經者的生命。參考:StevenVanZoeren:PoetryandPersonality:Reading,Exegesis,andHermeneuticsinTraditional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1)3:3「體知」的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

7、題:1.因身體的社會文化特質,導致「體知」經驗難以溝通和傳承梅洛龐蒂(1908-1961)所謂「現象的身體」:人之感知身體的主體性只有經由「體現」(embodiment)才能彰顯。MauriceMerleau-Ponty(2)因「體知」而進入的「具體的共相」(concreteuniversals),有時不免難以與人分享:參考:Kuang-mingWu:OnChineseBodyThinking:ACulturalHermeneutic(Leiden,NewYork,Köln:Brill,1997)3:3「體知」的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