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

ID:26454755

大小:128.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1-27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_第1页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_第2页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_第3页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_第4页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_第5页
资源描述:

《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ST郑百文到底值多少钱?2001年1月4日 10:35  2000年的最后一天,ST郑百文的重组方案得到了临时股东大会的通过,公司流通股票也从2001年1月3日下午恢复交易。由此,热闹一时ST郑百文案件终于有了初步结果。而且,复牌后第一个交易日ST郑百文就被拉至涨停,这种走势的确值得深究。  首先,这种走势说明大多数投资者对这种重组方案是接受的,对ST郑百文的未来也是看好的。显然,ST郑百文的资产重组方案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即ST郑百文已经资不抵债,按照正常程序应当给予破产处理。如果是破产的话,中小股东手中的股票恐怕会一文不值。而且,为了挽救ST郑百文免于走

2、向破产,无论是信达公司还是三联集团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重组公告中看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拟向三联集团公司出售对公司的约15亿元的债权,三联集团公司取得信达约15亿元债权的价格为3亿元人民币,信达公司损失了12亿元人民币。而三联集团虽然以3亿元的代价取得大股东地位,但仍然要面对其余10多亿元的债务。  而且,为保证重组后ST郑百文的正常经营,三联集团公司拟将其全资企业三联商社的主要资产约4亿元人民币,包括三联商社下属的济南家电公司、电脑公司、潍坊家电公司、烟台家电公司、日照家电公司等八家单位的现金、存货和固定资产注入ST郑百文,使新的ST郑百文经营范围朝着家用电器、计

3、算机及办公设备等销售业务方向发展。  按照重组方案,ST郑百文的其它股东,要么将所持公司股份的约50%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要么将由三联公司按公平价格回购。按照第一种方式,普通投资者手中的股票无疑被减掉50%,以昨日ST郑百文7.07元/股的收盘价计算,过户后要每股达到14元以上,才可能保证这些投资者不出现损失。而如果选择第二种方式,即使是按照免除15亿元债务后的每股净资产,也是刚刚使每股净资产从负值转为正值,而且也达不到1元/股的正常水平。因而,无论如何第一种方案都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案。  由于复牌后ST郑百文今后要面临一个50%股票过户的问题,因此,目前的上涨走势除

4、了说明投资者看好其未来走势之外,也与其它因素有关。一方面过户后ST郑百文的流通股将大大减少,大股东持有的流通股在三年后才可以上市流通,无疑增加了控盘的机会。当然,市场的盲目跟风也是推高其股价的重要因素,甚至不排除主力借拉高机会出货的可能。因为,如果在过户之前该股被炒至10元,则过户后以10元买入的成本就成为20元。按照这种逻辑,未来ST郑百文的股价就会一直不断上涨,显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而,目前市场对ST郑百文的炒作既存在合理的一面,同样也存在风险,投资者应理性对待。平安证券(2001年1月4日)  三联接手郑百文有什么不好?正视郑百文事件2001年1月8日 

5、07:30  对投资者来说,不能不正视郑百文事件带来的教益。  首先,郑百文带给投资者更多的是警示。证券投资必须基于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分析,而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分析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信息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以法律和监管为基础的公开信息披露制度是信息真实性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投资者自身也要注意对公司财务报告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和危险信号保持一分警惕。郑百文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经营与财务上的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行为。对公司研究缺乏经验,对公司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应当引以为戒。  其次,投资者应当对股市中存在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股市的风险并不仅仅在于股价

6、的涨涨跌跌带来的资产损失的风险,实际上,当上市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破产时,在公司已经资不抵债的情况下,股票持有人将在破产清算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清偿。  再次,投资者应增强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郑百文巨额亏空背后存在一系列违法犯罪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是郑百文事件处理中的应有之义。按照《刑法》和《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虚报盈利应追究公司及其管理层虚假陈述、欺诈行为的责任,公司发起人、董事和有关中介机构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当然,我国目前还缺乏诸如“中小股东集体诉讼登记制度”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中小股东权益保障的法律基础,相关民事赔偿制度也有待完

7、善,但投资者通过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亟待加强。  就重组方案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ST郑百文公告的重组方案符合债权人、股东、战略投资者共担风险的国际规范。但重组方案中50%股权无偿过户,否则由公司按所谓“公平价格”回购的“二选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具有强制性意味的操作构想缺乏司法基础。根据《合同法》和《公司法》的规定,股份公司股权转让应当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股东大会也无权限制股东对其所拥有股权的处置。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架构内,除司法强制转让情形外,任何股权的强制转让行为都缺乏法律依据。(上海财大证券期货学院 梁钊赫)上海证券报(2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