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

ID:26504246

大小:110.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27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_第1页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_第2页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_第3页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_第4页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聊斋志异中商人题材小说之主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聊齋誌異》中商人題材小說之主題探析費臻懿**費臻懿,建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摘要本論文以蒲松齡《聊齋誌異》中商人題材之小說為主要探討對象,探討主軸為小說要素中的之主題探析。《聊齋誌異》雖是一本以傳奇之法寫其志怪的文言小說,但由於題材豐富(共有494篇),再加上蒲松齡長期與中下層社會的接觸,所出身之地亦是明清十大商幫中山東商幫之所在,商業經濟之發展自然會成為社會觀察者的小說家作品中的題材。據筆者以及參酌一些學者的統計,《聊齋誌異》中以商人為主要題材或是提到相關的商業活動的作品,大致佔了該書四分之一強的篇幅,數量不可

2、謂不多,因此足以由其對商人的描寫歸納出某些內涵或特質。由於作品數量頗多且樣貌多元,限於篇幅,本文將先針對小說要素之主題作為探析對象。因為一篇文學作品,主題乃其軸心價值,所有的文字技巧、情節安排都必須為主題而服務,否則將徒具軀殼而欠缺靈魂。本文試圖將《聊齋誌異》中近百篇的商人題材小說綜合分析,並找到作者透過材料之選擇安排所欲展現之意義。當然一篇小說的主題是具備多樣性的,而且取決與作者與不同讀者之間不同的閱讀思考模式,但是仍然可以尋找出其主要脈絡,本文即試圖將之分類並做特色說明。為求論文敘述主軸之明確性,本文將不涉及商人經濟發

3、展之文化演變與商業文化之思想內涵,但配合內容所需,將適當引用介紹蒲松齡之相關倫理道德與思想文化之看法或主張。本論文除前言與結論外,主要內容為主題之說明與探析。筆者將商人題材小說的主題歸納整理出五大重點(一)善惡果報之說的宣揚(二)愛情理想願望的追求(三)對商人職業道德的看法與堅持(四)商業經營法則的闡述(五)純粹志怪敘事之文。期能藉由條理式的歸納說明,釐清作為短篇小說集的《聊齋誌異》中,此一商人題材小說所欲展現的主題內涵。一、前言(一)小說中商人題材的出現商人做為小說中的人物出現,其實並不算太晚,如魏晉筆記小說中即可見到商

4、人的身影。劉義慶.《幽明錄.買粉兒》文中男子所戀之女即是一般小肆商,職業是賣胡粉。此文後來演變為元朝無名氏之雜劇《留鞋記》。但是以商人的身份做為小說中的主角,或是重要角色為描述的重點,恐怕必須延至城市經濟開始發展的宋朝。原因無他,自從秦朝重農抑商的社會價值被確立之後,直至宋朝,商人一直都居於社會地位的末端,此種排序無關於背後所象徵的金錢實力,乃以國家所欲發展強調的階級區分為主。所以儘管富可敵國的商人大有人在,但是在「士、農、工、商」的排序之下,商人受到的限制不可謂不多,「商鞅在秦國輔政…要發展農業,必須抑制商業。為此,他在

5、秦國實行變法,採取了一系列的重農抑商政策,最為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身分上限制從事商業的人數,對商人及其家庭成員增加勞役負擔;二是從經營上限商人經營商品的範圍,如由國家獨占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專賣,糧食的買賣也由國家來管制;三是重徵商稅,即「重關市之賦」。這樣便使國家控制住了商業大權,遏制了商人勢力的膨脹。...漢承秦制,在抑商方面,漢王朝在制定的措施、辦法方面更臻完備,推選的手段更加強硬,態度更加堅決。漢高祖的時候,曾下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罽)」,「毋得操兵,乘騎馬」,「不得衣絲乘車」,並「重租稅以困辱之」

6、...秦漢兩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人一改春秋戰國時期的狀況,由顛峰一下子跌入低谷,商人處境十分窘迫。以後歷代王朝無不奉行由秦漢所開創的抑商之舉」王兆祥劉文智《中國古代商人》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P16-P17因此在中國小說的發展史上,不管是以志怪或志人為主的魏晉時代的筆記小說,或是做為文人展現文學才華而有科舉考試溫卷之風的需求,或是發洩懷才不遇之情的唐傳奇,我們會發現,主角大多是文人學子或是方外之士的和尚或道士,還有一些是化外之民的隱逸高士;再不然就是神仙鬼怪之軀。儘管經濟發展隨著歷史的腳步愈趨發達,國家的領

7、導者以及一般的民眾都可感受到商業與自己生活的密切以及重要性,但是以商人作為文學的主角卻仍是鳳毛麟角,少的可憐。宋朝之後,由於小說體裁以及形式愈來愈貼近民眾,話本的興起更是改變小說作家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文字,由較為艱澀的文言轉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而市場經濟也隨著當朝者態度的改變呈現蓬勃發展之姿。新的經濟城市被建立起來,以商人身份為主的新興階級也逐漸成為社會階層中重要一環,因應這些群眾的生活需求,作為最能展現群眾文化的小說,因此也勢必將商人納入他們所創作的小說中,不管是主角或祇是一個陪襯的小角色也好,商人在小說出現的機率越來越頻

8、繁,直到明朝,新四民論的出現新四民論見於王陽明《節庵方公墓表》。余英時在《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一書中曾對此有所分析說明「第三、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一點,即王陽明本人對儒家四民論所提出的新觀點。他說:“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其最為新穎之處是在肯定士、農、工、商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