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ID:26583269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_第1页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_第2页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_第3页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_第4页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一、当今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语文课堂上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一上文言文,学生笔记就记得唰唰响,满满当当全是关于文言字、词、句的有关解释、翻译。而且,教师还不断强调:解释、翻译必须准确、到位,才算完全正确。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文言语法规则,至于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却并未品味到。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限于“与现代汉语语法有什么不同”、“翻译得准不准确”等问题的把握。  这不能怪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上,讲述文言文不外乎这些主要的教学内容:特

2、殊句法、实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诸如此类,贯穿于串讲课文的各环节中。随着学龄的增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文言语法规则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而其他带有文化因素的教学内容,则只限于一些有关的古代文学常识的传授而已。  诚然,文言文的讲授离不开字词句等语法规则。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将文言文教学单纯地、肤浅地理解为古代汉语教学。在课堂上,以大量的语法知识淹没了对课文本身人文内涵的理解,重视的是“正确性”,并历来以此为文言文教学的正道。这种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授的作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

3、杀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一些学生们的眼中,这些距离当今时代已很遥远的文字,只是一个个符号,就如掘开古墓发现的一具木乃伊,毫无鲜活的生命力。事实上,多数学生希望知道隐含在文言文的更多的文化因素。文言文作为母语的源头,它是和整个民族中人的心智的成长与精神发展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古文家常说“文以载道”,语法只是思想的外壳。语文教材中选编文言文的初衷,也是希望教者以语法规则与文化规则并重。只是许多教师已背离了这一初衷。针对这一现状,走出误区,挖掘文言文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可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机会

4、,改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淡漠感和厌恶感,已是势所必然。    二、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一般只注意到现代文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没有想到,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流淌于今人的血液中。谁能说《荷塘月色》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渴求回归自然、厌恶世俗、追求高洁的《爱莲说》情结呢?谁又能说,《为了忘却的记念》就不是与《五人墓碑记》为国尽忠、为义献身一脉相承呢?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所谓“现代意识”,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相联。时代的进程已经显示,我们无法抛弃传统,另找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

5、空间。有位学者说得好:“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前的作品完全有可能与今天的时代精神水乳交融。”现代文与文言文,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既有这样的相承关系,我们何不追本溯源,从文言文中,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以飨学生呢?  语文教材中选人的文言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其精炼简约、生动典雅的文言,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教师应善于从有限的几十篇文言文中,提取出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中有价值的成分。  首先,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能经历几千年风雨沧桑、顽强拼搏而生存,是与其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分不开的。教材选

6、编的文言文,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色彩。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所著力赞扬的俭朴廉洁的美德;《劝学》体现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操;《五人墓碑记》中,为义献身的五位平民百姓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的七十二烈士,同样高尚;《涉江》、《归去来兮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7、不得开心颜”的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一脉相传。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文以载道,教以载德。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教材文言文中这类具有浓厚传统道德色彩的文章,应吃透讲透。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这在思想观念纷纭的现代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崇尚与自然亲和,开放心灵,关照宇宙人生。因而,其文多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并且有将哲学美学化的趋向,读来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语文教材中这类文章不少。例如《游褒禅山记》,游山而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

8、道理;《石钟山记》通过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指出凡事不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苏轼的《前赤壁赋》,由眼前的水与月,感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更进而阐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修己安人,以德服人,主张适中、和谐的儒家哲学,则更是数千年来影响着人们深层心理的文化因素。很显然,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