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ID:26792498

大小:5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9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1页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2页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3页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4页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教师信任危机的社会学分析近年来,国内师德败坏事件屡屡发生,此前曝光的教师涉嫌侮辱学生和教师对学生体罚过重以至对学生造成了生命威胁等案件早已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系统信任的危机,而2013年5月8日发生的海南万宁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更是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令人担忧的是,猥亵性侵幼女并非个案,自5月8日到5月28日的20天内,又有8起小学教师涉嫌猥亵性侵幼儿案被曝光,引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1]网络上对教师的质疑此起彼伏,政府相关部门也对此类事件高度重视,教育部官员明确表示,将出台相关文件划出师德“红线”。[2]这种种情形都反映出公众对教师信任的逐渐丧失,教师信任危机凸显。鉴于此,非常有必

2、要对教师的信任危机做些学理上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一、信任、系统信任和信任危机西方社会学家中最早对信任做出专门研究的是齐美尔。他不仅对一般意义上的信任做出了论述,而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对货币这个制度化象征物从信任的角度做了深刻分析。在齐美尔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界对“信任”的研究日益兴盛,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卢曼和吉登斯。卢曼认为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这一论断对信任的社会学研究影响深远。吉登斯则看到了现代性制度同信任间的关系。他区分了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并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将“信任”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

3、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3]30本文中的“信任”就采取这一定义。由此定义可以看出,吉登斯有意识地区分了对一个人的信心(人际信任)和对一个系统的信心(系统信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吉登斯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所谓“脱域”,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3]18。脱域带来的时空不确定性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转变,也相应地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发生转变。传统社会中的信任大多是建立在人与人互动基础上的人际信任

4、,为了简化现代社会由于脱域问题带来的时空不确定性,“降低社会交易的成本,现代社会必然要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系统,依据对系统的信任来克服或避免因不确定的时空所导致的不信任现象,这便使得系统信任取代人际信任,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任形式”。[4]具体而言,系统信任是指对由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包括对象征标志的信任和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对象征标志的信任以货币为典型代表,对专家系统的信任以医生、教师等为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所说的“教师信任”是指社会公众对作为专家系统的教师的信任,而不是对某教师个体的人际信任。同时,本文中的教师如未特别说明,仅指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在中小学

5、任行政职务者(如校长等)。再来看看“信任危机”这一概念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将“信任危机”定义为: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重任的现象。不难看出,这里的定义还是限定在人际信任的范畴内。对于系统信任的信任危机,笔者将其定义为:由于某社会组织或制度系统同公众的普遍期望发生了重大偏离甚至违背,而受到公众普遍质疑的社会现象。由此观之,正是由于在公众看来,教师没有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反而表现出了众多侵犯学生与家长权益的行为,才导致了教师信任危机的出现。二、教师信任危机的原

6、因分析从表面上看,教师信任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个别老师丧心病狂、道德败坏做出了有损学生和家长权益的举动。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事情并非这样简单,至少我们无法解释如下疑问:为何一个系统内部分人的行为会导致公众对整个系统的人员产生质疑呢?个别人的行为是危机发生的唯一原因吗?在这里,我们不妨先从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说起。所谓信任基础,是指从中观和微观的视角来表征具体信任关系当中信任所依据的内容或促成信任产生的根源。[4]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是学历(证书)、科学和同行评议。[5]教师作为专家系统的典型代表,其信任基础也主要来自这三个方面,可以一一分析。(一)学历(证书)学历(证书)是我们当今社会诸多

7、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入场券”。公司招聘要看应聘者是否有大专、本科乃至更高的研究生学历;进入各行各业要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比如教师行业的教师资格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学历(证书)社会。那为何公众会相信学历(证书)呢?公众相信的学历(证书),并不是相信那薄薄的一张纸,也并非相信那张纸上对应的具体的某个人,而是相信学历(证书)背后的那一套社会竞争机制。这样的一套社会竞争机制使得此学历(证书)的拥有者被贴上了专业性的标签,公众相信他们拥有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