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

ID:29011341

大小:4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5

上传者:U-1075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_第1页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_第2页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_第3页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_第4页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对信任危机的研究分析【摘要】通过设计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信任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社会事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了信任危机以及产生这些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信任的策略。关键词信任道德人际企业一、信任的概念信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其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早在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通过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开创了心理学人际信任研究的先河。他的研究发现,信任其实是人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此后,研究者相继又提出了一些经典的定义,比如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构成个人特质之一部分的信念,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Wrightsman,1992);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Sa-bel,1993);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Hosmer,1995)等,这些定义目前都被研究者所广泛引用。在中国不少学者认为,信任是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心理和态度,具体指人们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特别是交往对象在道德上恪守公认的准则持确信无疑的心理和态度。在社会生活中,信任能够使人获得安全感,消除或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障碍,降低交往成本,避免或减少道德冷漠,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二、问卷分析关于信任的问卷调查在南财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展开,对南财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156份有效问卷,本文对仅仅对信任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下表是根据具体的问卷数据进行的统计。问卷共25题,每题都5个答案,分别为完全同意,部分同意,说不清,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下表对完全同意,部分同意,说不清所占选项的百分比以及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说不清累计百分比进行了统计。 问题1-5,以及7,9,10,11,13,15,19,24是对信任的负面调查,也就是说如果选择同意或是部分同意就代表信任度不高,其余问题是对信任的正面调查,选择同意或是部分同意就代表信任度比较高。可以看出,对于信任的负面调查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基本是在50%以上,而对于信任的正面调查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基本都不足50%,这两方面都说明了大学生的信任度比较低,主要有对人际信任,媒体的信任,社会组织的信任等等。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问题5问题6问题7问题8完全同意百分比28.826.96.423.144.937.219.97.1部分同意百分比48.743.625.635.339.139.725.637.8说不清百分比12.214.726.913.57.710.32521.2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77.670.532.158.38476.945.544.9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说不清累计百分比89.785.35971.891.787.270.566问题9问题10问题11问题12问题13问题14问题15问题16完全同意百分比31.423.123.121.833.33.811.510.3部分同意百分比39.751.354.544.935.928.834.639.1说不清百分比14.119.21625.617.331.42530.1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71.274.477.666.769.232.746.249.4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说不清累计百分比85.393.693.692.386.564.171.279.5问题17问题18问题19问题20问题21问题22问题23问题24问题25完全同意百分比9.65.115.49.61.95.13.87.123.2部分同意百分比37.22543.640.417.343.629.522.445.8说不清百分比20.519.923.124.417.316.717.949.418.1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46.830.1595019.248.733.329.569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说不清累计百分比67.35082.174.436.565.451.378.887.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也代表着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和一些社会事件,本文对人际信任危机,企业信任危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三、信任研究(一)人际信任危机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一个词就是“冷漠” ,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18个路人对于被车碾压的两岁孩子小悦悦熟视无睹。在心理学上有个“旁观者效应”:假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但是,如果有很多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但其实这个案件已经不是“旁观者效应”所能解释的了,就算是一个人能不顾一切去搭救的能有几人?佛山日报发起的“如果你是儿童被碾的目击者,当时你会怎么做?”微博投票,截止第二天晚上11点共有103626人参加,其中有79%的人选择先拨打120或110求助;14%的人选择抱起孩子,赶紧救治;2%的人选择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5%的人选择纠结。可以看出,真正能什么都不顾去救人的很少,这案例牵扯到思想缺失,社会价值问题等,但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就是人际信任问题。“彭宇案”已经让太多人相信好人是当不起的,这让很多人都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不会轻易伸出援助之手。之所以会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原因也有两点:首先,社会转型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在突破熟人圈子扩大到陌生人范围之后,处于传统的关系约束机制日渐失效,道德危机逐渐生成进而引发了信任危机。在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以血缘情感为纽带的特殊关系对人的道德约束颇为有效。在调查问卷中第6题是通常父母在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从问卷数据可以得知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累计百分比是76.9%,该比例相当高了,这说明人们对自己熟悉的圈子中的人还是很信任的。如果看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出事,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去搭救。可是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大了,我们经常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但或许以后和其再也没什么交道好打,所以双方所发生的基本是一次博弈,这就容易产生不道德因素,出现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因此与陌生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其次,社会转型改变了道德,知识,能力,利益等不同价值元素在社会价值序列中的位次,道德的位次大大降低甚至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变得无足轻重。这与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分不开,如果能够带来利益或某种发展即使道德越轨也是值得肯定或值得炫耀的,而恪守道德倘若不能带来利益或某种发展则往往会遭到讥讽和贬低,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少人渐渐丧失了羞耻感,甚至在熟人之间,都会发生不道德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弱了,大家都把“防人之心不可无” 的观点贯彻得淋淋尽致。要解决这种信任危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骨子里改变人的道德水平,激发更多人性好的一面。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如果法律能够很好地保护好人,相信会有更多的好人出现。例如,制定相应的条款保护救人的英雄,那么很多人在想实施救助的时候就不用担心自己被讹上而不去伸出援助之手,而使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另外,媒体在报道时要具有选择性和引导性。信息流动速度快也是把双刃剑,它使我们迅速了解世界外,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黑暗面。或许以前类似“彭宇案”的事件也会发生,但由于我们不知道,我们在看到有老人摔倒的时候我们不会考虑太多,而是本能地去扶起老人,可如今大家都知道了这类事情,这便使得人们对此类事情都有了介怀,人人自危,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而使很多可以被帮助的人失去了被帮助的机会。我们发现,往往偏远地区的,信息不发达的地方的人,或者说像山里人,农村人往往都比较朴实,比较善良,他们对别人的信任要比很多一城里人对别人的信任高得多。所以,媒体对一些挑战人们道德底线的新闻要报,但不能过于放大,过于关注,这样会加强人们的紧张感,仿佛只能看到社会的黑暗面了。媒体应该多关注社会上那些积极向上的那一面,像《感动中国》等节目就非常有意义。(二)企业信任危机根据商品的质量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经济学理论将商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由于在食品的交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检测仪器的帮助,消费者食用以后也很难辨别食品的质量,所以食品属于“信任品” ,即消费者的选择只能基于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然而现在的品牌还能信吗?许多驰名商标还是照样出问题。前段日子又流传了老酸奶不能喝,那是皮鞋做的,雀巢的茶也不能喝,来伊份的梅子也不能吃等等,我们发现一上网就会发现各种食品不安全的问题。我们不禁想是不是食品已经没有安全可言了,这些所谓的名企生产的东西质量也是一样靠不住,要保证安全的最好方法就是别买这些加工程序太多的食品了。又曝出一种产品不能吃了,食品只是消费者购买中的一部分,其余产品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真假不得而知。消费者对品牌对产品的信任度很低,一句玩笑话“只要吃不死就行”反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特别低,已经基本都不抱什么期望了。之所以会产生信任危机,是因为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和监管失效。产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产品生产企业的行动集合是提供{高质量,低质量}的产品,消费者的行动集合为{购买,抵制},信任品特征造成质量信号失效,具体表现在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混同存在于产品市场上,使得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难以得到高的回报,而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得以生存,消费者频频以市场价格购买到经营者生产的低质量产品的情况,这使得一些只追求利益的企业不顾质量安全而盲目追求利润,这就使得许多低质量或劣质的产品充斥市场。另外,监管失效也是产生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就拿乳制品行业来说,我国尚未形成贯穿草场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乳制品安全监管,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奶站环节原料奶质量的监管缺失所致。其次,我国产品质量标准落后。我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存在结构不合理,与国际接轨不够,缺乏全面的质量管理等问题。一些食品即使质量符合标准,但其实对人体也是没好处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有的标准制定得太低了,我们的质量标准与国外相比总是偏低。知道这样的情况,公众对本国的产品更是不信任了,不少人在国外大量购买本国产品,除了中国产品在外国价格便宜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产品的质量比国内好,因为国外的标准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就高。要解决企业信任危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并制定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有的企业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问题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对其的惩罚力度不够。政府应该严把质量关,严惩那些不良企业,逼着这些企业“流着道德的血液” 。同时政府要制定比较高的质量标准,有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但其实质量差得很,原因在于该产品的质量标准实在是太低。这好比学生本来应该60分及格,但老师看大家好像成绩都不怎么行,就把及格分定成了40分,这样好多人都及格了,可实际上呢?这看似很可笑,可我们部分行业就是这么做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必须对消费者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其次,企业要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消费者与企业的接触,对企业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企业的产成品,至于企业的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消费者不得而知。如果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能让消费者放心的资料和信息,那么肯定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企业不信任的现状。例如,企业可以搞活动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流程,或者将其流程拍成视频放到网上供大家浏览等,通过这些手段使企业变得更透明,从而消费者也更放心,对企业也便更信任了。四、总结中国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但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信任危机,需要全社会成员做出相应的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信任度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参考文献[1]彭大松.信任危机与中国人的异常行为[J].理论月刊,2012,(04):152-155[2]王威,尚杰.乳制品安全事故:“信任品”的信任危机[J].社会科学家,2009,(04):48-51[3]徐贵权.应正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J].探索与争鸣,2010,(08):44-46[4]乐国安,韩振华.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2010,(03):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