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答案

中国哲学史答案

ID:26807846

大小:220.5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11-29

中国哲学史答案_第1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_第2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_第3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_第4页
中国哲学史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按西汉学者刘的说法气象恢宏的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有阴阳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2.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孔丘)所创立的学派。“儒”本来是指替贵族阶层相礼的知识分子。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人。3.中国哲学以哲学为主,兼摄哲学与儒家、道家、本土佛学。4.先秦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分而合的转变历程,其关键即在于战国时期齐国的设立,从而促成了学术的交流与思想的融合。以“道”为本而兼融各家学说所成的稷下学宫

2、、黄老道家之学,就是此一文化背景下的成果。5.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原创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学、孟子的中心思想是心性之学与荀子的中心思想是礼仪之学;其特点在以仁为主,强调性与礼的探究;其表现为人文化的儒学。6.“人性本善”和“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的理论由孟子提出。7.董仲舒开创了儒家的今文经学;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道、阴阳、墨、法、名等诸家思想;其表现为宗教化的新儒学。8.“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9.

3、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10.“陆王”心学指的是陆九渊和王阳明。11.北宋大儒张载明确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12.中国古代所谓的“三不朽”首先指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信。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1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其代表作是《道德经》。15.道家诸子中,较著名的有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主张“虚已游世”的庄子、与主张“为我贵己”的杨朱等人,其中尤

4、以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大。16.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与原始儒家对峙而立。两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已呈儒道融合之势。魏晋玄学上本黄老之学,结合儒家仁义纲常之教,使中华文化由儒学独尊而拓展为儒道互补。 17.老子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强调要化解人世的危乱就应先解消文化对人的影响,使人民顺其自然本性、依从自然规律而自由自治,因此提倡“无为而治”。18.墨家思想分前后期,前期思想以墨子学说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期思想则由崇尚宗教转向着重科学,尤其是在逻辑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的逻辑体

5、系。19.墨子的主张概括为兼爱、非攻、天志、鸣鬼等十事,旨在为天下兴利除害,以使天下太平。墨子论学,讲求实证,故有“三表法”之议;论政,则重实功,故而摄利归义。20.《白虎通义》为东汉班固编撰。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为本,藉阴阳五行思想而将三纲六纪之论权威化、制度化,为东汉时期之学的代表作。21.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把先秦集中讨论的所谓“虚无玄远”之理、、和三部著作称为“三玄”,以此为主要研究经典的“玄学”之起,进而也促成了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22.何晏、是玄学的创始人,基本观点是“名教出于自然

6、”,在哲学上表现为“贵无”论。西晋中期,批判“贵无”而提出“崇有”40论。魏后期的嵇康、阮籍则提出“”说西晋后期的向秀、郭象对“贵无”和“崇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说,而以“”作为其社会政治结论。23.名教即儒家以确定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也就是。24.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产生了“”之学,用来沟通当时流行的和佛学原理。25.佛教后来形成了北传佛学和南传佛学、藏传佛学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演变、融合三个阶段。26.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

7、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等八个主要宗派,其中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最经典体现,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27.佛教四圣谛是的“道谛”即解脱之路,即通向之路,被总结为“”。28.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唐代的玄奘从长安到印度,带回大批经律论;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教弘法。29.佛教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30.佛教认为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作“页业”,共分为三种,即身业、(行动)口业、(言语)

8、、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31.佛教所说用以印证是否真正为佛教学说的三种标准叫作三法印。其中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32.东晋僧肇以“”(真谛与俗谛)为方法,以《般若经》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并集、僧肇、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之大成,而创立。并影响了中国佛学的发展,也间接的促成了佛学的本土化。33.华严宗的法界共有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即所谓“四法界”说。34.隋代僧人智顗依据《法华经》,并兼采《大涅槃经》与般若学的观点,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