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ID:26833601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_第1页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_第2页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_第3页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_第4页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摘要: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社会交流平台缺失、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凸显档案馆作为社会存在等社会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托,打造档案馆第三空间的建筑品牌;以文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培育档案馆第三空间的文化品牌;以社交媒体技术为支撑,构建档案馆第三空间的网络品牌等策略,使档案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第三空间。中国4/vie  关键词:档案馆;第三空间;社会价值;社会网络  Abstract:Archivesasanimportantpartofthethirdspace,hasthesocialv

2、alueofmakingupforthelackofsocialexchangeplatform,promotingthecitypublicculturalconstruction,highlightingthesocialexistenceofarchives.Therefore,entplan;fostertheculturalbrandofthearchivesthirdspacebasedontheculturedevelopmentstrategy;buildtheediatechnology,andmakearchivesbeeeoftheso

3、cialthirdspace.  Keywords:Archives;theThirdSpace;socialValue;SocialNetwork  传统认知中,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空间的印象是停留在固定形状建筑的物理实体层面,再加上其内敛的性格特征[1][2],致使其呈现给社会公众的是一个被动的、刻板的以及静止的“容器”形象,其向社会传递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守卷人而非一个文化与信息传播者。最近几年,随着“第三空间”理论的兴起,国内档案界已开启了新的空间思考模式:“社会公共空间”[3]“公共文化空间”[4]“信息共享空间”[5]“休闲娱乐空间”[6]等多

4、视角、多元化阐释已开始在学界兴起,正在赋予档案馆以新的内涵与活力。这种空间转向不仅是档案馆空间概念的转变,更是档案馆空间认知论的升华,它将打破档案馆的传统定位,使其不仅是一个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地方,更是一个融合人文精神、历史文化与生活艺术的平台。它体现了社会公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开始了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存在感的深层次追求,赋予了档案馆全新的使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档案馆必须冲破传统认知的束缚,以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文化信息需求。  1第三空间理论兴起及其与档案馆关系  1.1第三空间理论的兴起。第三空间理论主要由美国当代著名后现

5、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EdwardW.Sawyer)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Oldenburg)两位学者提出,有学者认为是爱德华・索亚最早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并做出系统理论构建[7],有学者认为是雷・奥登伯格在1989年出版的《TheGreatGoodPlace》一书中首先提出[8]。当然,谁是首次提出对于本文的研究没有任何影响,其观点才是本文所关注的着重点所在。爱德华・索亚认为“第一空间”认知侧重于形式科学,认知对象主要是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即作为物质化的实践性空间,是自然事件展开的场所和舞台;“第二空间”则主要是表现为构想的空间,

6、主要表现为反思的、内省的等思维活动,即作为精神意义上的构想性空间,是思想和观念活动的领域;“第三空间”是指不拘泥于任何物理空间的一种空间形态,一个让社会公众能够感受到自由、公平、平等及舒适的空间形态,即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形态。可以看到,爱德华・索亚所阐释的第三空间不仅是能触摸到的物理空间中的“真实世界”,也可能是处在无形的虚拟世界,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存在空间,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场域”存在空间。而雷・奥登伯格则认为社会空间包括“第一空间”(Firstplace),即家庭生活场所;“第二空间”(Secondplace),即工作场所;“第三空间”(Thi

7、rdplace),即除了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其他场所[9]。在“第三空间”这个场所中不仅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也不会有家庭的角色束缚,有的只是自由、宽松、自在的环境及氛围,展现与释放的是一个完全的自我。可以看到,虽然爱德华・索亚与雷・奥登伯格在关于空间认知的表述上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边界,但是他们在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上有着基本一致的理解,即认为:人是城市空间的创造者,但城市空间也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它决定着我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以及和谁在一起”[10]。  1.2第三空间与档案馆。从第三空间理论所论述的范畴可以看到,第三空间不仅

8、包括咖啡店、酒吧、城市公园等这些公众休闲场所,也包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