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

ID:27140615

大小:7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1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_第1页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_第2页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_第3页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_第4页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代禅偈的主要类型分析  宋代禅僧的偈赞作品存世甚多,依据创作机缘的不同,禅门偈颂可以有多种分类形式,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宋代禅门偈颂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本文认为可以概括为开悟、说法、劝世和临终四种类型,因为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一个禅僧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点,在这些重要场合,禅僧们常会以诗偈形式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此外,题写在个人写真上的自赞也是宋代禅偈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一节  首先是开悟偈。南宗禅所说的顿悟,总需要一定时节机缘。或是得到禅宿的启示,或是在某种情境下获得启发。一悟之后,心灵即展现出

2、全新的境界。以诗偈诵出个人的领会,就是所谓开悟偈.开悟过程本来类似诗歌创作中的灵感激发,表达出来即特别富于诗意。在禅籍里,开悟偈往往穿插在具体人的发悟故事里,故事与诗歌相互呼应,饶有情趣。禅门流传的开悟机缘,特别显示出禅富于实践性的特点。对禅的体悟在一机一境之中,因此一些开悟偈往往禅思与诗情相交融,如哲理诗,含义深厚,耐人寻味,这里略举几首宋代禅门的开悟偈。  法顺(1076-1139),北宋末南宋初江西临川白杨寺僧。佛眼清远禅师法嗣。俗姓文,绵州魏城(治所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东)人。承嗣后值其师兄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顺公往助,任藏

3、主。主持法堂经教。其时合寺僧众近二千,法席极盛,顺公出力尤多。再于临川白杨寺弘法,法席称盛。顺公上堂,必吟诗偈,诱导人心,持律精严,修行清苦,尤为同道景仰。他所作开悟偈为:  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水冷冷。  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  顺公依止清远禅师时,闻师举傅大士《心王铭》,言下有省。其后深入经藏,顿明大法。乃趋丈室作礼,向清远禅师呈上此偈。清远笑而可之,遂付心印。  此偈形象生动,借千山万水喻禅宗各门各派竞相弘法,百花齐放,认为这是宗教繁荣,佛法深入人心的好现象。同时,也表示自己要坚决探索下去,以期深入禅宗妙义

4、。此偈由于写得生动形象,因而也很有说服力,可视为优秀的哲理诗。  净全禅师的开悟偈为:  灵云一见两眉横,引得渔郎良计生。  白浪起时抛一钓,任教鱼鳖并头争。  净全禅师为大慧宗杲法嗣。钱象祖《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塔铭》,记载了净全禅师顿悟的因缘经过:  师杲公,祝发具足戒。尝请益,杲曰:但起灭不停处看。师夙夜参究,曾不少懈。一夕,闻山门宵逻者传呼照管火烛,忽有所警省,乃疾趋方丈。杲喝云:去!得之本有,失之本无,宜息狂躁。师不觉泪下,寝食俱忘,若有所负。因入室,杲举灵云见桃花,那里是他不疑处?师拟开口,杲遽批颊一击,豁然顿有契悟,即

5、说偈云云。  唐代禅僧灵云,即福州灵云山志勤禅师。初住大沩山,因睹桃花而悟道,作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本身就是禅宗史上着名的一段开悟实际。宗杲启发净全,让他思考灵云的那个不疑处到底是什么?并且用批颊一击这样激烈的形体动作来斩断他的种种妄想,最终净全获得顿悟,写出此偈。  由此可知,宋代禅门的悟道机缘往往借用前人公案,通过对公案的递进或翻案,经过漫长甚至痛苦的思索,打破自身的思维窠臼,从而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一片新天地。从这一点看,禅悟的过程与诗歌创作的灵感激发过程确实有着相同的机制

6、,这正是这类禅诗如此之多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禅悟之所以要求得名师的印可,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是过来人,深知禅悟的甘苦,同时,由于他已经开悟,因此具有一双慧眼,可以一眼看到禅僧所作偈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模仿,还是真正从自己心底发出的独特的声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证明他并没有悟,只有后者才能够称得上悟,这其实与今日一些学者辨析一篇论文或一部着作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那些得到名师认可的开悟偈,一般来说都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即使是借用已有的公案题材,也一定有其独特的见地或特有的角度。从文学角度

7、说,这样的诗通常也就是好诗。  有些开悟机缘非常奇特,因此开悟诗也就做得非常奇特。如北宋圆悟克勤的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此诗具有某种艳情色彩,如果不用在谈禅里,几乎和一般情诗没有多少区别了。但是它确实是一位高僧开悟的真实记录。此偈的写作也有一段故事:法演(?-1104)为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绵州巴西(四川绵阳)人,俗姓邓。年三十五始祝发受具,游学成都,后拜谒浮山法远。依其劝勉,往见白云守端禅师,参究精勤,终于廓然彻悟,受印可,并受命分座说法,开示来众。最初住在舒州四面

8、山,不久迁返白云山。应世四十余年,法化大振。晚年住蕲州(湖北)五祖山,故后世多称之为五祖法演.据说法演在蕲州时,有一位喜爱参禅的提刑官即将离任归蜀,他来到法演禅师面前,请求禅师给他一些开示,法演便举出两句小艳诗,令其参悟,诗句是: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