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说课教案反思

《回声》说课教案反思

ID:27581009

大小:69.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4

《回声》说课教案反思_第1页
《回声》说课教案反思_第2页
《回声》说课教案反思_第3页
《回声》说课教案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回声》说课教案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声》说课稿《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科学。本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叫声的回声及妈妈的对话,生动有趣的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我年级研宄的专题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方法的研宄》,根据专题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呱、纹、圈”等6个生字,会写“纹、倒”两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激发

2、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是生字词的教学。教学难点是书写感情朗读。为了完成目标,我的具体措施是:1、自由谈话导入新课,由“声”入手。让学生畅谈平时听到的声音,创设热烈发言的气氛,后出示课题,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让学生带着要求读书,先整体感知课文,再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动口,再由小老师检测学生认读生字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读,最后交流记字方法。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分角色读,重点抓“奇怪”“高兴”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

3、奇怪、欢快的语气。小专题我年级己研究两个多月,学生基本上了解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授课,使小课题进一步深化,达到预期目的。《回声》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呱、纹、圈”等6个生字,会写“纹、倒”两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教学难点:指导书写初步了解回声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2、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声音。板书“回”,请同学

4、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词(2)交流记字方法3、小老师主持认读生字词。(1)带拼音领读。(2)不带拼音领读。(3)齐读(4)开火车读生字4、出示词语幵火车读5、交流记字方法三、指导书写“纹倒”1、生观察“纹、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生汇报3、师范写,边写边指导4、生正确书写师巡视5、生互评四、学习课文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生认真听,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2、生评价。3

5、、大屏出示“课文中谁说奇怪极了?是什么事让小青蛙奇怪极了?”生自主学习,画句子,读句子。4、汇报(1)什么事让小青蛙这么奇怪?(2)师总结:小青蛙说什么,那只小青蛙也说什么,是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讲话吗?(3)都学小青蛙说什么话了?这是一句感叹句,小青蛙看到了什么,方这么高兴地叫起来?(4)我们也来看看这美丽的景色。(大屏出示句子)5、指导朗读难怪小青蛙游到这里,会高兴地得叫起来,谁来读?小青蛙很奇怪,接着问:更奇怪的事发生了,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小结:小青蛙,可是从来没听过这样的声音,从来

6、也没有遇见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奇怪极了?这时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于是,他就去问妈妈,谁来读?真像小青蛙想的那样,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下节课跟随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板书:回声奇怪极了《回声》反思通过今天的授课。发现存在以下成功之处:成功之处:1、教学设计符合二年级的教学要求进行,能根据研宄的专题进行授课。2、识字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小课题的研宄。3、写字环节给予学生写字时间较长,目的是让学生能写一手好字。4、理解课文时,能阁文结合,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并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如:

7、用“好像”“有”说话。不足之处:1、为了体现研究的小专题。也为了体现“生本课堂”理念,我把识字环节交给小老师,放手让小老师来检测学生认读生字情况及交流记字方法,因为识字教学一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没有新的突破,想以此改变,但小老师发挥的作用不大,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读的怎么样。2、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读文,回答问题声音太小。3、老师追问太紧,没有给学生思考时间。4、指导朗读不够,学生读的少了。如:“呱呱呱,多好看哪!”要读出赞美的语调,我点到了是感叹句,却没指导读好。5、引课过于仓促,应该让学

8、生说完整的话,而不是为了引课而引课。再设计:1、识字环节时间要紧凑。2、在读文上,给予时间让学生充分读文,达到有感情朗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