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

ID:27814081

大小:96.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6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_第1页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_第2页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_第3页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_第4页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智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制DevelopingAssessmentIndicatorsforEducationalPublicServiceswithintheFrameworkofSmartCity作者:祝智庭/余平作者简介: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系统架构与技术标准、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而向信息化的教师发展、信息化促进的教育文化变革等;余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教育资源、数据库

2、与知识库(pyu@ccc.ccnu.cdu.cn)。上海200062原文出处:《开放教育研究》(沪)2017年第20176期第49-59页内容提要: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教育是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教育应用是函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应用的建设。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不同,文章研究的内容是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如何评价,因此评价不能局限于正规教育领域本身,需要将教育作为一项城市公共服务来考虑,而评价的出发点也在于教育服务是否能够惠民和便民,这是与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的主要不同,即关

3、注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不同。文章在分析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教育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专家头脑风暴等方法,设计提炼了适合于智慧城市的教育领域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用户体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和市民学习等六个维度,毎个维度下设6个二级指标,既考虑了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要求,也考虑了技术对智慧城市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期刊名称:《教育学》复印期号:2018年03期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教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标题注释:2015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战略研究课题(教育信息化部分)。[中图分类号1G40-05

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79(2017)06・0049-11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促逬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脂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

5、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以及网络安全长效化。教育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教育的智慧化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如何评估城市中教育服务的智慧化,使之契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本文将从智慧城市与智慧教育的特征入手,介绍智慧城市教育领域应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和指标体系内涉。一、智慧城市及其特征关于智慧城市,国内外不同主体从各自关注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走义。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其硏究报告(Cites,IFG0,2014洌举了不同主体对智慧城市的108种定义,这些主体包括:学术硏究社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公司、市场研

6、究公司、贸易协会和标准开发组织。基于对这些智慧城市定义的关键词分析,国际电信联盟认为智慧城市的关键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服务、ICT/通信/智能/信息、人/市民/社会、环境和可持续性、管理、经济和金融、移动性。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的惠民服务。这一特征无论在学术文献还是政府文件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满足市民需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2)全面感知与记录。为了达成〃智慧"的目标,需要从基础做起,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充分采集数据,全程记录数据,继而为后续的服务提供数据基

7、础,为分析决策提供数据基础。G)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资源共享。城市各个部门的数据不仅在政府部门之间共享,也可以为市民、其他单位共享;基于数据开放共享,市民和其他单位可以有效利用数据,提供更加创新、智慧的服务。(4)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协同整合。城市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市民满意度。图1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二我国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导意见》要求,按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资源整合,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体系和透明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为目标,2015年国家标准委组织有关单位形成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