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ID:27823130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1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2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3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4页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宄。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一、阴阳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

2、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己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己经暗含经脉以阴阳

3、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

4、,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

5、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己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就是基于阴阳认识方法。被简约认为人迎脉动反映、代表阳经之气,寸口脉动反映、代表阴经之气。因此,只要诊察人迎脉和寸口脉的搏动情况,比较二脉的搏动差异就可以察知一身阴阳之气的状况。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又充分体现了阴阳理论重统一性的认识。根据阴阳的相互关系,阴脉气盛则阳脉相对气衰,阳脉气盛

6、则阴脉相对气衰。因此治疗方法不是单用补法或泻法,而是补泻并用,阴脉盛者予以泻阴经、补阳经,阴脉虚者予以补阴经、泻阳经,阳脉仿此。通过这种阴阳兼顾的治疗,达到在整体上调节阴阳之气的目的。没有对阴阳理论的深刻领悟,不会产生这样纯熟的运用方法。但也正因为如此,该脉法出于理论观念的成分偏多,方法不免机械,临床实际应用及效果不免令人怀疑,后世几乎没有流传应用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阴阳思维方式还直接影响着对治疗用穴的选择、确定。例如:《内经》有治疗热病的一组59个腧穴,还有治疗水肿的一组57个腧穴。这两组穴,在分布部位上,

7、热病59穴多位于身半以上,尤其集中于头颈部;水病57穴则正相反,全部在身半以下。这种用穴位置上的特点,并不全然是腧穴主治规律的原因与体现。按照阴阳理论,热病症状的性质属阳,为阳证,上身为阳位,头为阳中之阳,热病59穴的选穴特点体现了阳证取阳位之穴的思想;而水肿症状的性质属阴,为阴证,下半身为阴位,水病57穴的选穴特点体现了阴证取阴位之穴的思想。既便是《难经》以五行学说解释五输穴之井荥输经合的含义、主治、选穴、补泻等,实际也是阴阳五行的结合运用。五行配合五输,使五输之间就有了生克关系,可是经脉有阴阳之异,经脉的

8、整体呈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而表达整体结构关系、强调整体中各部之间影响与联系的五行学说,要满足各经脉腧穴在整体上的关系,就必须使阴经与阳经之间的五输穴具有生克关系,因此阴经井穴配木,阳经井穴配金,以此类推,而成经脉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完美配合。这一切,阴阳是前提。二、顺势《内经》中诸多的针灸治则治法乃至具体的针灸操作,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内在特性,即“顺势”。所谓顺势,即顺应自然之势。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